339.第338章 柏彦(1 / 2)

惊鸿楼 姚颖怡 2653 字 3个月前

第338章 柏彦</p>

金陵。</p>

手下呈到他面前的晨报和晚报,额角的青筋突突直跳。</p>

晚报是锦衣卫在茶馆里的客人手中拿到的,而客人说他是在街上的小孩子手里买的。</p>

锦衣卫到街步找了一圈,没有找到卖报纸的小孩子,却又缴获了一份晨报。</p>

满街都是小孩子,问他们谁卖过报纸,一问三不知,再问哇哇哭,三问满地打滚。</p>

“查,去查!”</p>

锦衣卫查了两天,又查到几份报纸,可这些报纸的来源又不是小孩子了,又变成买东西时白送的。</p>

找到那家铺子,老板娘说道:“我又不识字,不知道这是啥,早上一开铺子,就放到门口了,我看着也没用,就送给买东西的客人了。”</p>

老板娘没敢说,就是因为今天她送报纸,生意比平时好了几倍,可惜报纸太少了,她只用了一个早晨就送完了。</p>

锦衣卫只好威胁:“以后再有这种来历不明的东西,就交到衙门。”</p>

老板娘翻个白眼:“捡到银子也要交衙门吗?”</p>

“路不拾遗,那是当然。”锦衣卫说道。</p>

老板娘点点头,明白了,这就是个傻子。</p>

严密万万没有想到,他们的搜查,反而令报纸成了抢手货,尤其是那些想要猎奇的年轻书生们,他们四处搜罗报纸,白天找不到,那就晚上去鬼市找,短短几天,报纸便在读书人中流行起来。</p>

初时只是少年人猎奇,不久就连官员们也来了兴趣,谁不想知道那边的事呢?</p>

“你快看,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史成君,这家伙竟然还活着,我还以为他死在南下的路上了。”</p>

“这是新的政令吗?居然让农民可以自己到衙门里找活干,这成何体统,农人不事农桑,谁来种田?”</p>

“你仔细看看,上面说了是农闲,农闲,农民在农闲的时候可以到衙门里找活干,咱们以前也是这样做的,让他们在农闲修路挖河。”</p>

“不一样,那边的冬天很冷的,土都冻住了,修什么路,挖什么河?”</p>

“真的很想知道,除了修路和挖河,衙门里还有什么活计是农民能做的。”</p>

不知是谁,把第一份晚报带进了后宅,官眷当中,识文断字的在多数,何况江南多才女。</p>

于是晚报开始在闺阁中悄悄流传,晚报上有食经、有连载的话本,有清艳婉约的新词,甚至还有名人的趣事。</p>

“快看,撷英先生在酒楼醉酒,被两个小厮抬进马车,真的假的,撷英先生那般芝兰玉树的人,也会被人抬着走吗?”</p>

“我不信。”</p>

“我也不信,给我看看。”</p>

“还有这个写话本的姚公子,以前在京城里怎么没听说过?”</p>

“这人好讨厌,每次只写豆腐块大的一小段,也不知道牛书生什么时候才能见到马小姐。”</p>

新帝也知道了这两份报纸,他示意严密,以后查到报纸,都要呈一份到圣前。</p>

每一份晨报,新帝都在认真看,不仅是他,满朝文武都是如此,首辅柳山河则专门派人搜罗报纸,报纸送到后,他都要和幕僚们讨论一番。</p>

在晚报,大多数人则是一边看一边骂。</p>

“现在什么人都能写诗了吗?这写的什么,老夫当年去京城赶考时题在酒楼里的诗,随便一首都比他强。”</p>

“这种人能写诗倒也罢了,最可气的是这样的诗竟然能够传遍天下。”</p>

众人不语,是啊,即使是在对立的江南,都有无数人在看报纸,那么在那边呢,报纸岂不是已经大行其道,喜闻乐见了?</p>

以前他们的诗,他们的文章,都要口口相传,等到能够印刷成册时,往往已是一把年纪。</p>

而这晚报上的诗文,只看诗中意境就能知道,这就是初出茅庐的少年人。</p>

一位老者叹了口气:“昨天听到家中孙儿说起这个人,我那孙儿竟然会背他的诗!”</p>

是啊,千里之外的人,千里之外的诗,能让人记住,那就是成名了。</p>

这年头成名这么容易了吗?</p>

腊月初一,金陵百姓都在谈论一件事,初八那日,皇帝要到开元寺亲自主持施粥。</p>

每年的腊月初八,开元寺都会施粥,天还没亮,开元寺外便人山人海,无论是大户人家,还是普通百姓,都想得一碗开元寺的腊八粥,祛病去邪,全家安康。</p>

而今年,皇帝要亲临开元寺祭天地,并且主持施粥,这可是多少年来从没有过的事。</p>

百姓们的反馈很快便报到了皇帝这里,皇帝有些得意。</p>

何苒做梦也不会想到,她费尽心思把晨报和晚报卖到金陵,反而让朕得到了启发。</p>

最近一期的晚报上,有两篇文章都是有关腊八粥的,除了腊八粥,还有世家大族秦家的一位子弟写的食经,秦家的腊八菜。</p>

新帝心中不屑,这个秦家可是出过首辅的,现在的子孙却把时间和心思花在这些没用的事情上面,真是可笑。</p>

何苒,误人子弟!</p>

不过,这什么腊八粥和腊八菜,倒是给皇帝有了灵感。</p>

总要有一件与民同乐的事,能让百姓们不但能感受到皇恩浩荡,还能感受到朕是一位爱民如子的明君。</p>

没有什么比施粥更直观也更省钱的了。</p>

皇帝抄了钱家,七十万两银子进帐,可是这比起在何苒那里损失的二百多万两,这七十万两就什么都不是了。</p>

且,七十万两银子没能进皇帝的私库,而是直接进了国库。</p>

而被何苒拿走的二百多万两,却是皇帝的私房钱。</p>

皇帝现在听人提钱就生气,可是临近年关,要用到钱的地方便特别多,因此皇帝最近天天生气。</p>

但是施粥不用钱,因为花的是开元寺的香火钱,皇帝主持施粥,也只是摆摆样子,无论他去不去,开元寺每到这天都会施粥。</p>

听说民众们得知皇帝要去施粥,都很激动,皇帝很高兴,这么多天,终于有了一件令朕愉悦的事了。</p>

事情的转折发生在腊月初五。</p>

那一天,晨报和晚报再一次呈到皇帝面前。</p>

皇帝看一眼上面的日期,都是五天前的。</p>

虽然是自己看不起的死敌,可是皇帝还是有些佩服何苒。</p>

只用五天时间,便能把京城的报纸送到金陵,可谓神速。</p>

何苒:多谢反馈,的确太慢了,我正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p>

皇帝拿起晨报看了起来,何苒终归还是见识太短浅了。</p>

这晨报上有各种法令法规,甚至还怕人看不懂,还要详细解读。还有各地衙门上报的各种数据,让人一目了然。</p>

皇帝冷哼一声:朕都不用派细作过去,就能知道这些重要的事。</p>

何苒是亲手把各种情报捧到朕面前了。</p>

何苒:你可真是个大聪明。</p>

可是看着看着,皇帝嘴边的笑容消失了。</p>

晨报的第一版的最下方,赫然是一篇约有千字的文章,文章署名柏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