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章 文化即使落后消弭,也需记录。(2 / 2)

文身,镂身,扎青,点青,雕青</p>

与其说刺青是刑罚,不如说是警示,最大的例子,便是岳母刺字,精忠报国。</p>

&lt;div class=&quot;contentadv&quot;&gt; 但还是那句话。</p>

华夏文化,是多元一体的。</p>

汉文化中,刺青的作用是警示,也常常见于刑罚。</p>

但在其他文化中却未必如此。</p>

文化的差异是需要包容的,而不应该有文化歧视,纹身也不是什么混子专属,更不是舶来品。</p>

在滇南。</p>

纹身文化就是最直接的装饰艺术,历史甚至要追溯到中石器时代。</p>

在少数民族文化传说中,纹身一开始的目的,是为了让死者的阴魂认不出自己,后来,则开始有人将本氏族的图腾崇拜纹在自己身上,寓意着圣物附体,给人帕瓦。</p>

直到后面发展后,原始的人族开始觉得,这具有一种美。</p>

在民俗学的研究中。</p>

滇南少数民族的纹身,是紧密与其文化,历史,传说,信仰联系在一起的。</p>

即使到了现代。</p>

也依然有许多傣族,独龙族,佤族,基诺族等少数民族,抱有着这种习俗。</p>

这其中,甚至包含对祖先,对古代英雄的崇拜。</p>

甚至仍然是现代,这些民族也并没有使用“科技”,依然沿用着现代人视角看来,很危险的“古法”。</p>

而且,还有独特的民俗文化要求,只有接受了来自于祖先遗留下来的特殊标志,才能具有族内地位,一些男女成年之时,这甚至会成为一种成人礼。</p>

这一路走来,见识到了这些稀奇古怪的民族习俗,各式各样的多元文化。</p>

李景霖的感触也颇多。</p>

是否是陋习,这其实是一个很严谨的学术问题。</p>

若是从当地民族的生活习惯,个人意愿,接受度,以及其蕴含的艺术价值来说。</p>

一众专家坚决认为。</p>

这样的文化习俗,应该“不主动推广”“不广泛提倡”。</p>

但要“保护”“传承”,并且“尊重”。</p>

在现代文化与现代审美的冲击之下。</p>

纹身,这种对于黎族人民来说,很纯洁,很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情,正在逐渐变少。</p>

手艺也逐渐失传。</p>

于是,在征得当地人同意之时。</p>

科考小组带着高档摄像机,长途跋涉,翻山越岭,来到了一家仍然保留着古老气息的城寨之中。</p>

找到了已经年近70,部落中最后一位纹身手艺人。</p>

为一位愿意传承先祖文化,刚满18岁的年轻人,进行纹身。</p>

并且,将整个流程,记录下来。</p>

古法,总有落后的一天,习俗,也会改变,手艺,更是会被取代。</p>

一些民族文化的逐渐消逝,似乎是历史的必然。</p>

但作为李景霖个人来说,保护好独特而灿烂的文明遗产是很重要的。</p>

这不是守旧。</p>

哪怕对于一些文化习俗,李景霖自己也认为,落后了。</p>

但保持尊重,并且记录下来,哪怕失传是历史必然,也起码要让后来人知道。</p>

有些文化,曾经来过,也曾经灿烂过。</p>

它们寄托了一群人,在悠久的岁月里,刻下那浓墨重彩的灵魂。</p>

时间缓缓度过。</p>

李景霖也在山里跑了一个多月。</p>

绝对算得上是颠沛流离。</p>

毕竟,虽然国家大力修建了很多路,基建拉满</p>

但走山路对于李景霖这“娇生惯养”“细皮嫩肉”的城市娃来说,确实还是有点炸裂了。</p>

待李景霖和洛诗瑶终于从山里出来以后。</p>

整个人可都黑了一大圈。</p>

甚至衣服都换了两茬。</p>

鞋子更是扔了三双。</p>

还真不是浪费或是矫情。</p>

常走山路的小伙伴应该能知道,若是真在山里滚两圈出来后,再皮实的鞋,都很可能报废。</p>

和洛诗瑶来到昆昆昆明。</p>

再次见到马教授后,迎来的是一波非常爽朗的嘲笑。</p>

“哈哈哈哈哈!李小子,这山里是真养人啊,你看你黑的。”</p>

“.老马,你不说话的时候还挺帅的。”</p>

李景霖撇了撇嘴。</p>

自己在照镜子对比以前照片的时候,人也是十分炸裂的。</p>

想了三天三夜都没有想明白。</p>

为什么当地人能保证白净水灵。</p>

但我就直接炸裂了呢?</p>

这东北的冻梨,来到南方山里,就真得捂坏?</p>

“我现在只想赶紧找到你那朋友,把工作给做了。”</p>

李景霖嘟囔了起来。</p>

“大老爷们黑不黑的能咋的,憋工作室里养几天就好了”</p>

“哈哈哈!”</p>

马教授更是忍俊不禁。</p>

但还是收敛了许多。</p>

毕竟</p>

哪怕保养的很好,洛诗瑶也免不了变的黑了一些.再说可就不礼貌了。</p>

“行,我马上带你去。”</p>

马教授笑了笑。</p>

“没吃饭吧,要不一起去吃个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