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4章赤子(2 / 2)

未来接收器 大秦骑兵 2039 字 2023-07-31

郭仕达的家不像老大郭仕错的家。安置在了国子监附近的四合院中。而是在圆明园附近的一个高档区。

这个小区里面住着的大部分都是文化人,不是大学教授,就是文坛名人,学术气息极重。

郭仕达邀请刘士卿和郭倩蓉去他们家做客,可不是一次两次了,这次碰上了,再拒绝,就有点说不过毒了。刘士卿能做的,就是陪着郭倩蓉,带着杨诺婷、段丽怡等人,一凹曰况姗旬书晒)芥伞

郭仕达、宣桂芳老两口知道刘士卿情况特殊,走到哪里,都是带着一帮子人,不像他们,虽然都是院士,却没有什么人打他们的主意。所以对于杨诺婷、段丽怡等人一起去他们家做客,他们也没有说什么,相反还非常欢迎。人年纪大了,通常就会喜欢热闹。

郭仕达家是一套高档的商品房。在十二楼,面积超过了两百平方米。非常的宽敞亮堂,布置的也很有品位。不过呢,就是有一点不好。这么多一套房子,只有老两口住。实在是太冷清了。

郭仕达、宣桂芳都是搞科研的。刘士卿和郭倩蓉也都有这方面的潜质,他们之间的话题也主要集中在这个上面。说着说着,就扯到了宣桂芳身上,又从宣桂芳身上,扯到了华夏农业科学院。

农科院创立于喘年,是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担负着全国农业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研究的任务。

宣桂芳回忆起来她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那份辛苦真的是有点不堪回首。做科研最怕的就是没钱没经费,当时宣桂芳有不少想法,就差钱把这些想法变成事实,可是上面根本就不批,一方面是研究经费有限。另一方面是因为宣桂芳当时名不见经传,年轻,农科院的领导根本就不相信她能够搞出什么名堂来。

宣桂芳在农科院熬了很多年,直到三十多岁,才获得了第一笔研究经费,而且还不多。当时宣桂芳把家里面的积蓄全都拿了出来,和这笔经费混合在一起,一分钱掰成两半儿花,带着同事,埋下头来搞研究。最后总算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搞出了成果,赢愕了领导的重视。以后宣桂芳再申请科研经费,相对就比较容易多了。“士卿,别看现在咱们国家富裕了,光外汇储备就有两万多个亿的美元,但是很多科研机构还是存在着研究经费不足的问题,尤其是那些新进入研究机构的年轻人,他们是最有想法,最有活力,最有可能搞出成绩来的人,可是他们同样也是最不容易申请到研究经费的一个群体。咱们国家有很严重的院士崇拜情结,各个高校、研究机构都热衷于拉拢两院院士,或者某个领域的顶级专家,就象我还有你二爷爷,都担着不少高校的名誉教授之类的虚职。各种研究资源,都会极度的集中在我们手中,哪怕是我们不需要这些东西,他们也会主动的送上门来。而对于那些真正需要研究资金。需要人支持的,却没有多少人理会。”

宣桂芳叹了口气。

“我和你二爷爷也试图改变这种情况,只不过太难了。这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不是几个。人就能够改变的。咱们国家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优秀人才,愿意出国,而且出国之后。就不愿意回来了?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如果留在国内。很有可能争取不到研究经费。我记的前些年,东海省某所高校,有一个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博士,从十二楼纵身而下,自杀身亡,撇下老婆孩子,无人照顾。那位博士是通过哪所高校的圈人才招聘计戈,进去的,而且是带着科研项目进去的,可是到了学校仅仅三个月就跳楼了。学校当时说的挺好,出钱让他搞研究。结果真的到了学校,屁的影子都没有。你说这个样子,咱们国家能够留得住人吗?”

这件事情,刘士卿也知道,是发生在凶年的事情,当时刘士卿还在上初中,他看了这篇报道后,就发誓以后见了这所大学就绕着走。

“现在,我们研究所就有很多年轻人找我诉苦,说他们想做研究,可是领导就是不批准不给钱。让我帮他们想办法,你说我一个老太婆能够有什么办法,就算是帮他们跟领导说说,领导批准不批准还在两说。就算是批准了,我能帮助的也就那么几个,还有更多的,只能把自己的想法憋在肚子里面,要么慢慢的消失掉,要么将来憋不住了,就跑到国外去,或者干脆接受风投资金的资助,辛辛苦苦做研究,最后取的的成果,有一多半的权益全都落在了外国人的手中。我这个老太婆。看着痛心呢。”宣桂芳虽然登上了国内科学界最高的荣誉,但是这片赤子情怀,却还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