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突破的伯阶,这一下却如撞进了铜墙铁壁一般,还未破入一丈距离,已经有弹回来的迹象。</p>
唐军咬着牙苦撑,他们战斗力极其顽强,即便处于这种劣势,依旧无溃败之意。</p>
伯阶部众还能与唐军亡命搏杀。</p>
<div class="contentadv"> 但鬼室福信、道琛手上的兵士,多为新兵,战斗意志低下,哪里见过这般惨烈的局面,几次进攻受阻。</p>
面对唐军若刺猬一般的长枪阵,哪里有勇气用生命去冲。</p>
见久攻不下,鬼室福信、道琛心领神会,绕过中军,去打后营了。</p>
伯阶叫苦不迭,到了这一步,他也知破中营无望。</p>
但他此刻又不能走,一旦撤退,唐军将会发动反击,前功尽弃,只能硬着头皮与唐军纠缠。</p>
直至大半个时辰后,孔成的援兵,出现在了地平线上。</p>
伯阶这才选择撤退,留下一地狼藉。</p>
“房都护!”</p>
孔成翻身下马,快步来到闭目调息的房仁裕面前。</p>
房仁裕看着浑身汗如雨下的部下,黯然一笑。</p>
这一仗,他们确实击退了百济叛军的来袭,但只不过是保住了中军,后营存放的粮草物资,能拿的都给叛军抢走了,不能拿的也放了一把火。</p>
一直躲在一旁的熊书玉,不知从哪里钻出来,说道:“多亏都护大展神威,击退百济叛军。”</p>
房仁裕绷紧着脸,伤亡数字还没有统计出来,但他实在无颜面说这是一场胜战。</p>
熊书玉建议房仁裕报喜不报忧,反正在万里之外,也无人得知真相。</p>
房仁裕确实心动过,但想起长安已经有人察觉百济出现了问题,何况她实在想不到解决百济之法,现在经过此战,必然更加助长百济叛军气焰。</p>
与其等到完全糜烂,不如如实表明一切,至少罪在自身,而非家人族人。</p>
房仁裕并没有听从熊书玉的建议,而是将百济的情况一一写明,将大屯山之战的细节也详细说明。</p>
因是秋末时节,海上风浪大,消息不能走熊津港到登州港一线,而是沿着辽东海峡的海岸线,从百济的熊津绕一圈,直至营州秦皇岛,再由秦皇岛过渤海湾抵达登州。</p>
如此一来,消息传到长安的时候,已经过去大半月了。</p>
李治看着手上由熊津都护传递来的一手消息,一切幻想破灭……</p>
手中的朱笔,重重的按在案几上。</p>
吓得身后的武皇后打了一个哆嗦,脸色也随即苍白。</p>
自从有过一次整理奏章以后,武皇后也多了一份工作,协助李治整理奏章,将之分类。</p>
这也是李治故意而为的。</p>
李治并不知自己还能活几年,而皇太子李弘年纪太小,他得留给李弘一个能够让他成长顺利亲政的庙堂。</p>
李治并不想直接给李弘权利,毕竟李弘还小,他把持不住,过早的给他大权,万一李弘或者李弘下面的人动了心思,可是不妙。</p>
李治又不能将辅政的权力,完全给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就是前车之鉴……</p>
李治可不想自己的儿子如自己一样,刚继位就成为傀儡。</p>
扶持武皇后是最好的法子……</p>
首先她是女人,其次她不如吕后那样,有吕氏支持。</p>
只要庙堂上多一些反武的人,让双方相互掣肘,李弘自然有了成长的机会。</p>
平心而论,从任何角度来分析,李治的选择都不算错。</p>
至于为何会出现历史上的那种情况,只能说武皇后确实有能耐。</p>
李治并没有想象中的暴怒,而是拍了拍御桌,长叹道:“又让他说中了。百济的事,非文武双全者不可。哪怕差一点都不行……”</p>
房仁裕在百济遇到的一切情况,完全佐证了陈青兕之言。</p>
房仁裕在百济的军事表现不差,他的行政方略,也算是中规中矩,可偏偏军事上越胜越疲,内政上也因为四方叛乱而一塌糊涂。</p>
军事上的不足,导致了内政的不到实施。</p>
内政无法实施,又导致民心向背。百济反叛军的势头,越来越大。</p>
这两方面已经呈现相互扯后腿的情况……</p>
此时此刻就算是派苏定方去,也未必能够有效。</p>
必须双管齐下。</p>
“来人,去将陈侍郎请来。”</p>
李治还是让武皇后先一步离开了,尽管他有扶武皇后的想法,却也没打算一步就位,毕竟身为皇帝得考虑朝臣的反应。</p>
“陛下!”</p>
陈青兕早已是各殿常客,他只是没挂上一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实际上他现在参与的事情,并不亚于宰相。</p>
除了宰相,哪个朝臣如他一样,有随时随地入宫觐见的特权,又有哪个朝臣,常被皇帝召入宫中一并商议国事的?</p>
以至于有人在私底下给他冠上了隐相称呼。</p>
李治并没有说话,而是将房仁裕亲自上表的奏疏直接丢向陈青兕。</p>
陈青兕心下了然,必然是百济出现了问题,面前的这位大唐天子,心中窝着火。</p>
他眼疾手快的接住奏章,打开细看。</p>
相比之前的报喜不报忧,房仁裕这封奏章,却是真真实实的将百济的情况写在奏章上。</p>
这也让远在长安的陈青兕第一次真正了解百济的情况。</p>
陈青兕反复看了两遍,然后闭目深思片刻,又重新看了一遍,然后才将奏章放在一旁。</p>
李治并不催促,安定的在一旁等着,直至此刻才问道:“爱卿有何想法?”</p>
陈青兕道:“臣以为房都护第一步就走错了。”</p>
李治言简意赅:“何解?”</p>
陈青兕道:“房都护再用治理我大唐子民的方式来治理百济,拉拢豪强,以豪强掌控百姓,此法在我大唐或许实用,可百济的国情与我大唐是不同的,在大唐百试不爽的妙法,用在百济身上,却不见得有效果。”</p>
李治默然颔首,说道:“那爱卿觉得应该用什么办法?”</p>
陈青兕摇头苦笑,道:“陛下,臣真要知道,以臣这藏不住事的性格,早就上书建言。臣对于百济的了解,仅限于各种文书,这些资料并不涉及民间,如何镇抚百济百姓,完全无头绪对策。”</p>
李治也觉得如此,这些年的相处,他知道陈青兕在小事上常玩消失,不掺合其中。但凡大事,却不会藏拙……</p>
“若朕命爱卿镇抚百济,爱卿可有把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