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坏事的。</p>
陈青兕心中略微了然,说道:“崔主事,将考功令史、书令史都召集起来吧,方便在下挑人。”</p>
<div class="contentadv"> 崔自正一口答应,吩咐身旁的副手。</p>
考功司有令史十五人,书令史三十人,都在司内办公,只是盏茶的功夫,四十五人就聚在了院外。</p>
崔自正很热心的说道:“陈先生,考功司的令史、书令史皆在这里,还有五位考功员外郎。依照老规矩,一切以科举为重为先,你随意挑,选择谁是谁。”</p>
陈青兕看着下面聚集的人群,心中有了定计,说道:“科举,国之大政。陛下尤为重视,特命我为考功员外郎,负责来年科举,依照惯例特来考功司选择助手。只是在下对诸位并不熟悉,无法辨别诸位是否适合担当重任。待会我会将由在下改革制定的科举流程规则细节,详细说出。尔等听后,可写建议观感写下。由在下品评选择……”</p>
赵友建听到此处,差点笑出声来。</p>
装腔作势,装模作样。</p>
考功司所有人都不愿意见到规矩在陈青兕这里打破,只怕无人响应,无人上交,届时看这位主考官尴尬不尴尬。</p>
赵友建心中有感,望向王德玄。</p>
两人会心一笑。</p>
陈青兕看着下方诸位,将自己对科举的改革从流程到规则逐一说明。</p>
从最开始皇帝定考题范围,主考官定考题,一直到科举考试中的糊名、誉录制度,还有殿试,一整套流程,甚至于放榜后的绕城赏花庆祝都有所涉猎。</p>
周边的杨德裔、崔自正、赵友建、贾大隐等人一开始都漫不经心。</p>
并没有将陈青兕口中的改革放在心上,这科举自隋朝起发展至今,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p>
科举年年都在改革。</p>
一个传承千年的制度政策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次次的走弯路,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摸索,通过不断吸取经验教训,汇聚成的政策。</p>
故而作为考功司的当事人来说,在他们看来科举不管怎么改革,都不会超出他们的认知范围。</p>
结果陈青兕此番提出来的科举完全超出了他们的认识,与他们所知道的科举根本就不是一个玩意,完全就是全新的东西。</p>
只是瞬息间,有见识的人已经意识到此次科举变革,将会于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p>
若是成功,将会永远记载史册之上。</p>
即便失败,也会是一段佳话。</p>
根本来不及后悔,屏息凝神,将陈青兕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牢牢记着,争取能够得到陈青兕的青睐,成为推动科举变革中的一员。</p>
利益,面对更大的利益,不堪一击。</p>
赵友建、王德玄冷汗淋漓,科举如果真严苛执行陈青兕定下的规矩来,他们士族在人脉上的优势将会荡然无存。</p>
没有了干谒和行卷,多了糊名、誉录,他们只能与庶族寒门一起老老实实的坐在一个考场里,拼着真才实学……</p>
这并不是关键,殿试的出现,让进士及第的选择权成为了皇帝的专利。</p>
赵友建、王德玄环顾四周,发现几乎所有人都在认真聆听,包括杜斐、贾大隐、袁知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