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确定入股,敲定方向,随后又开始讨论各种具体的经营事项。
目前最紧要的一件事还是扩产。
前几天电话中有过沟通,郑春已经确定了一个目标,位于工业路西边桑河南岸的嵩林酒业。
这是一家年产能力可以达到2000吨的市属酒厂,与桑河酒业一样,都是主打低端。不过,因为近些年经营不善,嵩林酒业目前每月生产白酒还不到50吨,企业300多名职工很多时候都是直接发放白酒当做工资,自己搬回家,卖了补贴日用。
如果没有太大扭转,嵩林酒业倒闭也是迟早。
因此,市里也很希望郑春能接下嵩林酒业,算是甩掉又一个包袱,等企业活了,还能获得税收。
如果不是苏杭提醒要‘清楚明白’,郑春差点直接接管。
不过,因为双方都是有意,进度倒也不满,目前已经初步理清了嵩林酒业的基本状况,企业资产初步评估为500万元,银行贷款370万,拖欠职工工资80万元。
就是说,桑河酒业只需要出资50万,就能拿下这家酒厂,同时也需要背负相应的债务。
当然,事情不能这么简单而论。
郑春和陶丙立相熟,有化肥厂的案例在前,这边一方面还在继续深挖嵩林酒业会不会还有其他隐藏债务,一方面也在仔细评估嵩林酒业的生产设备状况。
毕竟之前的日常产能只有企业设计产能的四分之一,许多生产设备都闲置多时,可以想见,就算还能使用,也需要先行投入资金进行更新维护。
另外,关于贷款和拖欠,这边也不能是多少就背多少,能让市里剥离一些,当然最好。
还有企业原本的管理层。
郑春也希望市里能够接收,他可不希望留下一群大爷。
总之,还是不能急切。
拿下嵩林酒业之前,郑春的想法,对于不足的产能,暂时还是从其他酒厂买入基酒,哪怕折腾一些,成本难免提高,也总比错过了这一波开拓市场的机会要强。
还有下一步的营销。
这一点,郑春和苏杭很快讨论出了一个结果,等拿下嵩林酒业,产量有了一定的保证,就开始在省台进行广告投放,目标瞄准中原省市场。
当然,堪称利器的‘送戏下乡’也不会停止。
两者一个是广泛撒网,一个是精准开拓,可谓相辅相成。
再就是,这些事情都需要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
资金。
苏杭入股的100万,肯定会投入到扩张和生产之中,这却不够,因此,郑春估算,接下来还要陆续再从银行贷款200万元。到时候,以并购嵩林酒业之后新桑河酒业万元的净资产计算,总债务将达到700万,负债率接近90。
不过,只要不出现太大状况,这并不是问题。
因为按照明年顺利兼并嵩林酒业后的3000吨基础产能计算,郑春就有信心将营收做到1500万以上,哪怕桑河酒业的毛利较低,按三成计算,也有450万,足够支付税收、利息和部分到齐账款。
更何况,3000吨,可不是桑河酒业的最终目标。
这只是一个开始。
其他不说,只是河元一个县级市,白酒市场容量就达到5000吨,其中7成,也就是3500吨,都是低端白酒。
再说整个中原省,一百多个县,根据官方数据,1994年度的白酒市场规模是46万吨,同样的7成低端,则是一个32万吨的庞大市场。
因此,不说其他外省,只是中原一地,桑河酒业只要做好了,都能把自己翻滚成一个数万吨级别的一线巨头。
大家讨论着这些,郑春也越发肯定苏杭的发展策略。
与其和无数同行打破头地去争抢那三成的中高端领域,不如专心开拓另外高达七成的低端市场。
低端市场的竞争当然也很激烈,但,只要打出了品牌,相比其他无数默默无闻的地方酒厂,以及更多的散装作坊,桑河酒业简直可以碾压。
就像牛栏山。
虽然上不得台面,但人家好歹也是国知名,同样价位的一个货架,其他是一些根本没听过名字的小牌子,中间夹着一个挺眼熟的牛栏山,消费者如何选择,完可以想见。
这一场夜话到了最后,郑春又问及企业管理。
跟着喝了酒,苏杭已经微醺,思维却越发活跃,回忆前世阅读过的诸多经管书籍和名人传记,给出了让半醉里的郑春都牢牢记住了很多年的一段话。
想要经营好一家企业,从来不需要什么太高深的理论。
要做的,只是抠细节。
就桑河酒业而言,大家要做的,就是不断去‘抠’一枚瓶盖、一个纸箱、一张宣传海报、一条更短的送货路线、一种哪怕将出酒率提升01的新技术,如此种种,最终让一家企业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产品品质还能更好。
然后,就是成功。
记忆中无论是国外的沃尔玛,还是国内的娃娃哈,其实都是如此。
就说娃哈哈。
千禧年之前崛起的一连串饮料巨头中,其他大部分都是昙花一现,要么轰然陨落,要么半死不活,为什么娃哈哈能够长久兴盛?
老宗有什么秘诀吗?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