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2章天辰汽车(一)
既然小姨有把握通过“小树丛童鞋”搞定科威特政府,继而从戴姆勒手中把克莱斯勒拿到手,同时也有信心从福特手里低价买到阿斯顿马丁、捷豹和路虎三大豪华品牌,那么再加上克莱斯勒本身的克莱斯勒、道奇、吉普,新澜财团控股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后,克莱斯勒将拥有六个大品牌,实力绝对可以称得上强大。不过相对而言,其麾下豪华品牌的日子现在都有些不好过,新澜要救活克莱斯勒,还得下一番功夫。
对于救活克莱斯勒,萧宸倒是有办法的,只要在华夏市场进行引导,有了这个几年后就要成为世界第一大车市的巨大市场,销路不愁不上去。
在这里,萧宸甚至已经打算利用一把许多华夏人的“崇洋媚外”心理了:只要先宣传一下克莱斯勒公司和其旗下六大品牌的悠久历史和辉煌过去,然后再吹捧一下控股克莱斯勒的“世界第一财团”新澜财团那神话一般的经济实力,再以相对其他外国公司对华夏更加友好的姿态进入华夏主流市场从而勾起华夏人“天朝v5,友邦亲善”的心态,最后联合华夏本土的汽车企业进行合资生产……这绝对就是无往而不胜的一仗。
只是,问题是,萧宸要的不是克莱斯勒日后牛b威武,而是希望日后华夏的汽车产业牛b威武,培养华夏国内的汽车企业才是关键。所以,他现在主要是在考虑两件事:1,由谁出面来组建这个汽车公司;2,这个汽车公司以谁为学习目标。
虽然克莱斯勒是美国公司,但萧宸对于要不要全面学习美国车企文化,还报持怀疑状态。
其实关于世界三大主流汽车制造流派的优劣之争,一直就没有终止过。在这其中,欧日(也可以说是德日)之争更是各大车坛上口水战的最好题材。如果仅仅局限在华夏市场上看它们三者的表现,容易失之偏颇。萧宸就试着结合他在欧、美等地亲眼所见,思考了一下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在全球市场上的表现,最后再回到华夏市场上来。
古人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的是,同样的水果基因,由于所生长的地方水土不同,会长出截然不同的味道来。汽车,作为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消费品,和所在地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人口状况、消费者用车习惯都是密不可分的。
先看欧洲。欧洲国与国的情况不尽相同,北欧与南欧,东欧与西欧,都存在着明显的汽车消费差异。但是随着欧洲一体化的推进、欧元、申根协定,等等,欧洲国家趋同的趋势在最近20年越来越明显。具体到汽车,就是占欧洲主导位置的德国汽车,以它的造车理念和文化,逐渐地击败或兼并了北欧、英国、南欧、东欧等国的机车工业,当然,在这其中,法国是个异类(在文化上,他们是绝对不能接受德国的,因此,后文讨论的欧洲汽车特点很多地方不适用于法国)。所以,谈到欧洲的汽车工业和汽车制造理念,90%以上可以用德国来作为代表。欧洲的特点主要是如下这些:富裕程度高、贫富差距小、国家面积普遍不大、人口分布比较均匀(不像美、日那样人口主要居住在大城市)、人口高度集中的巨型城市比较少(例如东方、东京这种)、油价非常高(高于美国和华夏,跟日本差不多)、年均休假时间居于全球最高水平、高速公路路况良好、城市道路普遍比较狭窄(由于欧洲许多城市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且城市内古迹众多,道路拓宽非常困难)、在文化角度上比较坚持欧洲内部的文化(不一定说是传统文化),不容易受外来文化影响。
欧洲家庭普遍拥有多辆车,针对于不同的用途,这是由于经济上比较富裕,而且也是由于人口密度比华夏小很多。人家家里的车库普遍都是能停两辆车的,再加上院子,多停一、两辆都没问题。你看看华夏城市的居民小区,每到下班后,每家停一辆车都能挤得跟沙丁鱼罐头似的,更别说多一辆了。正是由于拥有多辆车,人家对于车的用途分得很细。平时孩子上学、主妇买菜或者男人去公司上班,主要是开紧凑的两厢车,如polo,标致307等。省油,好找停车位。如果男人是行政级的,可能会开宝马3系啊,volvos80啊,或者帕萨特这种车。对于这种日常驾驶的车来说,后座坐人的机会很小,基本上就是放放东西或者应急,所以欧洲人对于这些车的后座空间并不在乎。而且,由于欧洲的城市面积普遍都不大,交通拥堵也没有华夏大城市严重,即使是后排临时坐人,时间也不长,不会太遭罪。周末或者节假日一家人出去购物、旅游度假,欧洲人一般会开比较大的车,比如旅行轿车,mpv,suv这种。空间比较大,乘坐比较舒适。而且西方国家的大型超市普遍都在市郊,停车位充裕,度假的目的地也更不存在什么车位紧张的问题。这就是说,欧洲人基本上是根据出行类型的不同,选择驾驶不同的车。但是华夏家庭普遍只有一辆车,没法做到用途细分,只能尽可能地希望集多种车的用途和特点于一身。上班也是它、购物也是它、出去玩也是它、后座坐人的机会还很大,特别是三代同堂的家庭。于是我们希望车子后座要大,为了容易停车,车还不能特别大,还要省油,开着出去还要有面子,等等。总之是要求一辆车尽可能做得面面俱到,集多种车型的用途和优点于一身。这就决定了,华夏人对于一辆车子的多方面的要求,远远强于欧洲人。
欧洲汽车的特点基本可以总结为:非常善于造小车,省油的小车;车内后排空间利用率不高;由于欧洲文化的影响,车子外形和内饰的设计普遍比较平实内敛,花哨的东西少;车子的能源利用率比较高,因此,旅行轿车和紧凑型mpv这种能够以相对经济的方式运送大量货物/乘客的车子在欧洲非常流行(这也跟欧洲的度假文化有关);燃烧效率比较高的柴油车在欧洲也很流行,甚至是奔驰、宝马这种豪华品牌;在汽车技术上居于全球的领先地位(许多最新技术都是首先诞生在奔驰、宝马、奥迪、沃尔沃这几个品牌上的,然后逐渐影响中低端的品牌和车型,再影响全球)。
想到欧洲汽车工业的主流,德国汽车,不能忽略的就是中北欧国家传统的“工程师文化”,德国、瑞典、芬兰、荷兰、挪威等国都有很明显的这个特点。具体而言,就是工程师在全社会受到非常高的尊重,在企业中有着毋庸置疑的主导权。德国汽车企业的ceo绝大部分是工程师出身(博士众多),相比之下,美国或者日本的汽车企业的ceo大部分是做商务的出身(有mba背景的居多)。不要小看这个区别,这种区别并不仅仅局限于ceo这个级别,而是至上而下贯穿了整个企业。说得极端一点,就是德国汽车企业工程师说了算,美日汽车企业是销售和市场说了算。
工程师性格的一大特点就是“技术导向”,就是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不容易妥协。而且,德国工程师的血液中有一种“追求完美”的传统。这也就是为什么保时捷、奔驰、宝马、奥迪出在德国的原因,很多时候,高端品牌失去了对于技术的执着就会迷失自己。反映到汽车设计理念上,就是德国(欧洲)汽车基于欧洲本土情况设计,这本没错,人口超过3亿的欧洲市场本身就已经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了。但是,在输出到欧洲以外市场的时候,德国汽车拒绝做出改变,因为,对“完美技术”的改变是工程师们不能容忍的(在华夏,这个情况略有不同,后面会具体讨论)。因此,我们几乎见不到德国汽车在欧洲以外的任何针对当地市场的本土化改变。高尔夫,在德国销售的款式的和出口到巴西的一模一样;你在美国见到的jetta和在韩国见到的,也没什么区别。德国人在内心认为自己设计的车子是世界车,适用于全球市场,无需做出改变。
但事实真的如此么?对于奔驰、宝马、奥迪来说,坚持设计上的全球一致性是绝对正确的,因为买这些车的人,本来买的就是一个基因、一个血统,改了就变味了、没人要了。但是对于大众、斯柯达、菲亚特乃至于标致、雷诺这些定位在中端到低端的欧洲品牌来说,坚持这种设计上的全球一致性是正确的么?看看他们在欧洲之外的销量就可以说明一切了,无论是在北美还是亚洲,它们都全面不敌日本车。
再看日本。日本的国情和日本人日常怎样生活,华夏人其实还算比较了解,就不太具体说了。这里简单总结一下:日本人口高度集中在中部和南部少数大城市、资源匮乏,油价高、城市街道窄小、国土面积小。这些特点决定了日本车厂在本土投放的大都是小排量(很多不到1l)的小车,很多还是方头方脑的,油耗低,排放低,空间利用率高,非常适合在城市内穿街过巷。轿车也是以中小排量为主。不过,这个其实不是重点。重要的是日车在海外市场如何。
与欧洲车厂和美国车厂最大的不同是,日本车厂没有足够大的国内市场(欧盟国家可以被视为同一市场)来支撑它们的发展和分摊庞大的平台研发成本。为了生存和发展,他们必须立足全球市场,而且重心要绝对放在海外市场。
为了实现这一点,为了和美国车厂去抢美国市场,和欧洲车厂去抢欧洲市场,要做的第一点就是实现尽可能的本地化,忘掉自己的本土车型,尽可能做到比美国车还美国,比欧洲车还欧洲。但是,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要想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除了拷贝当地车型外,还要有高于它们的地方。
日本车厂的策略,很像英国汇丰银行的一句著名广告词“globalbrand,lobsp;branch”(全球品牌,本地分行)。就是除了品牌是全球的,在其它的所有顾客可以看到和感受到的地方,尽一切可能成为一个当地的车厂。所以,你绝不会见到日本车厂把自己在本土的那些方头方脑的kcar拿到美国去销售,因为那绝对是必死无疑的。可以说,日本车厂是完全的市场导向,当地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技术为市场服务,并服从于市场。美国的丰田和欧洲的丰田,从内到外的设计,都完全不同,可以说,除了都挂一个牛头标,你找不到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
美国丰田,无论开上去还是看上去,都更像道奇或者通用,欧洲丰田则更像大众或者欧洲福特。日本车厂在华夏市场上投放的很多车型,在其它国家你根本就不会见到,因为已经做了大幅度的改造,面目全非了。你如果问一个欧洲消费者,丰田的设计是什么,他可能想一会,然后说,我也不知道,应该是我们喜欢并且习惯的那种设计,没什么特别的设计。如果你再问他,丰田带给你的联想是什么,他会说,可能是质量和可靠性吧。所以,人们常说japanquality,没什么人说japandesign,就是这个道理。
日本车厂进入美国和欧洲的策略一模一样:从拷贝当地的主流设计开始。但是依靠日本企业擅长的成本和质量控制,日本车可以做到在价格上更有竞争力,在质量上更可靠。美国消费者喜欢排场?喜欢大车?没问题。我给你造一部跟克莱斯勒300c(只是一说,本书中300c还没出现)一样大,一样气派的大车,但是我更省油、人性化设计做得更好、保修时间更长、故障率更低。最重要的一点是,更便宜,你喜欢不喜欢?依靠这种方式进入当地市场,用1020年的时间积累经验,建立品牌美誉度,了解市场,并把握潮流的趋势,日本车厂逐渐可以做到在设计上从跟随潮流到引导潮流,开始跟当地品牌分庭抗礼,最终争取在市场份额上反超当地品牌。
以雷克萨斯为例,开始是从模仿奔驰和宝马起家的,以不弱于双b的工艺质量和相对较为低廉的价格吸引客户。经过了20年的经验积累和品牌美誉度建立,在最新一代的雷克萨斯车型上已经能够看到很多独创的,只属于雷克萨斯自己的设计语言,这个年轻的豪华品牌试图走出一条和双b、奥迪、凯迪拉克完全不同的路线。而且,现在我们也在一些欧美品牌的新车上见到了模仿雷克萨斯设计细节的现象。
能够实现这样彻底的本地化,最重要的就是本地设计。日本三大车厂,丰田、日产和本田在北美和欧洲都有大型的研发中心,设计师以本地人为主,日方人员数量较少。以这样的方式,可以最大程度上设计出迎合当地消费者的车型。日本车厂的海外研发人员数量远大于本土的研发人员数量,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他们的策略与欧洲车厂是如何地不同。欧洲车厂还是坚持将研发的核心放在欧洲,从欧洲辐射全球。海外市场即便有很少数的一些研发人员,也只能做比较小的“facelift”,改改外观的局部啊,行车电脑的显示文字翻译成本地语言啊。深层次的研发,涉及到产品的改款和产品线级别的新设计,海外研发是没有实力,也绝对不会被允许去做的。
比如丰田在欧洲市场上有一款卖得很不错的紧凑型mpv,叫做verso,直接对手是福特的cmax和雷诺小风景。全身上下充满了典型的欧陆设计语言,在北美和亚洲没有销售。车身线条上完全能看出一些欧宝赛飞利的影子。
又比如丰田在欧洲销售的主力中型房车avensis,跟camry和凯美瑞共享平台。设计风格上和那两款车差异比较大,更接近主流的欧洲设计。
而丰田在北美卖得很火的一款皮卡tundra,如果抠了那个牛头标,甚至可能有人会误认为它是福特或者雪佛兰的哪款皮卡,同样,这款车你也别想在欧洲见到。
萧宸之所以对完全学习美国汽车企业文化报持怀疑态度,就是因为:如果说欧洲是技术导向,日本是市场导向,那么美国车厂可以说是技术比不过欧洲,市场做不过日本。背靠全球最大的单一消费市场――美国,总是给人一种错觉,服务好本土市场就足够美国这三大汽车制造商活了。然而事实其实并非如此。或许,这就是美国车在世界车坛上为什么逐渐没落的一大原因。
人们常说,美国是一个活在车轮上的国家。到过美国的人,会对这话有深切的体会。美国人出行使用公共交通的比例在全球范围内是非常低的。没有如欧洲和日本那样密集而先进的高速铁路网,铁路仅限于服务一部分的货运。很多美国人一辈子没坐过火车出行。除了一些大城市之外,很多城市没有地铁和公共汽车,即使有公共汽车,经常也是一天只有早晚各一班,还没什么人坐。
在欧洲和亚洲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短途低价航空,在美国还不见踪影。美国人一般是短途乃至中途出行都开车,实在太远的旅行(跨几个州的)才会坐飞机。在美国很多地方,没有车或者不会开车,简直是寸步难行。因此,美国的公路网极其发达,路况大都不错,而且由于人口密度小,道路一般比较宽阔,很少拥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