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自我救赎
经历了千机轰炸的柏林,满目苍遗。似乎老天也在怜悯这座城市,次日一早就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雨并不至于阻碍使用活塞发动机的飞机升空飞行,但对于苏德双方的大量野战机场而言却不折于一个小小的灾难,沙土质地的跑道和宽敞平整的草坪经雨水一泡,立即变得泥泞不堪。
一大早,罗根穿着灰色的长款风衣,紧随元首一行在柏林城中巡视。尽管苏军的进攻来得异常突然,但在4月1日当晚遭到苏军轰炸之后,德国军政部门就以惊人的效率对人口密集的柏林城区进行了疏散动员,两天之内已经有超过两百万人通过各种交通工具迁往附近城镇或者更为安全的大后方――柏林这样一座繁华的经济中心,在地理上最大的缺憾就是过于靠近其东部边境,算上大半个波兰,也仍处于苏军中程轰炸机的有效作战半径之内。看着苏俄军事力量在最近10年爆炸性的增长,也难怪小胡子在解决西线后迫不及待地准备打垮苏军。
由于是夜间的大规模轰炸,苏军炸弹对柏林城区的建筑物基本上是无差别攻击,不论是帝国总理府等重要政府部门所在的威廉大街,还是著名的巴黎广场、兴登堡广场以及勃兰登堡门,无不受到了炸弹的侵袭。最令人扼腕的莫过于那些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文物古迹,德意志教堂和仅一街之隔的法兰西教堂都被点燃,多亏了消防员们的拼死努力,才将这两座宏伟的建筑物保留下来,但坐落在它们西侧的国家大剧院可就没那么走运了,在呗几颗重磅炸弹直接命中之后,精美的建筑变成了一堆废墟,只留给人们记忆中那终将消退的画面。
时而乘车快进,时而下车步行,阿道夫.希特勒脸上始终笼罩在一种可怕的阴霾当中,以至于随行的将领们一个个都患上了暂时的“失语症”。到了柏林城区东部,炸弹爆炸的痕迹愈发集中――尽管夜间这一区域同样保持了严格的灯火管制,但部署在柏林外侧的防空屏障显然成了苏军飞行员们判别柏林城区的重要依据,而从第一道高炮防线到这里是10公里,第二道是5公里,这种隐约其间的规律让罗根一边走一边努力地思考着。
小胡子突然停住了脚步,转过身,正面朝向已经沦为废墟的无名战士纪念堂。这座拜占庭风格的建筑物原本是德皇时代的卫兵室,1929年改作无名战士纪念堂,以纪念那些在一战中阵亡的将士们。和国防军的许多将领一样,阿道夫.希特勒也作为德军的普通一员参加了那场残酷的战争,这里所祭奠的自然也包括那些曾和他同壕为伍的伙伴们。然而对于德皇时代的德国军队,元首始终保持着一种复杂的感怀。那种从普鲁士时代延续下来的严谨品格和战斗精神是他一直所提倡的,但是他对德皇军队的一些制度和风格却并不满意,现如今,普鲁士古老的正步走、响亮的靠脚跟声,以及在回答军官时响亮的嗓音依然存在于德军中,但许多非昂面却都大不相同了。
首先是军官和普通士兵之间那种巨大的鸿沟,或者称为阶级对立的关系,在如今这支国防军中消失了,军官与士兵之间是兄弟般的关怀帮助、师生般的尊敬爱护,就连普通士兵之间也经常相互敬礼,这对他们来说更多的是一种同志之间的问候,而不是对于更高级别的军衔的一种认同。在咖啡厅、餐厅、餐车以及在卸下了责任的业余时间里,军官和普通士兵们可以围坐在桌子旁自由地交谈,而这种交谈是一种男人与男人之间的对话,这样的情景在上次世界大战中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这些风气的改变无疑大大加强了德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但最大的功臣却不是一手缔造了“十万国防军”的希克特或是如今的德国将领们,而是那个在上一场战争期间毫不起眼的奥地利下士。希特勒在当权之后虽然从未插手过军队的训练风纪,但他对国防军的重视、支持再加上国家宣传机器的烘托,使得国防军成了民众敬仰的职业――官兵们可以享受到国家所能提供的最好的待遇,而一般的公民就算回到家也未必能有这样的待遇。他们可以随时获得食品和衣物,冬天,德国的普通家庭是没有取暖设备的,但是在军营里却有。从事一般工作的普通公民并不是每天都能看到桔子、咖啡和新鲜蔬菜的,但是士兵们可以。最明显的译电,圣诞节是士兵们向家里寄食品包裹的,而不是像上一场战争那样截然相反。
面朝坍塌的无名战士纪念堂,默视良久,小胡子首先对勃劳希奇说:“随着战争的持续,我们应该进一步提高对阵亡官兵的家庭抚恤,对于那些在战场上阵亡的,有条件的一定要在当地给他们树立纪念碑,并尽可能弄清楚他们的名字!”
陆军总司令答道:“这一点很难,但我们会竭尽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