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出城野战,根本难以成军,冲出去可能就散了。
墨家高层对于战争的理解是和适一脉相承的,或者说大部分军官都是适的那一套学说下成长起来的。
他们看到的齐国,不是方圆千里、百二十城的齐国。
他们眼中的齐国,只是一支七万人的野战机动兵团守卫的齐国。
这支野战军团被消灭,那么齐国百二十城,就会像是脱掉了衣服的女孩面对自己的男友一样,毫无防御能力。
只要齐国的野战军团覆灭,那么墨家就赢得了这场诸侯反墨之战的胜利,哪怕韩、秦、赵还有兵力,那也没有用了。
故而从一开始,这两个师的任务就是配合莒城方向的解悬军,攻下诸城、合围在诸城对峙的七千野战精锐和两万农兵,一点点吃掉齐国的野战兵力。
一旦将这些人消灭,临淄以东,齐国就拿不出一支野战军团了。
临淄以东的城邑很多,至少三十多座,每座城里都能集结出几百甲士,但是没有用,
难以集结,分散在各个城中根本不能进攻。
不能进攻、不能野战的兵力,只是纸面上的兵力。
是死的,不是活的,也是可以忽视的。
在胶州湾的两个师分兵一个旅佯攻高密,主力则急行军朝着潍水前进,意图堵住诸城方向的齐军后撤的路。
诸城方向的齐军有七千常备军,还有因为墨家攻楚而新征召的两万农兵,一共将近三万人。
齐墨战争后,墨家抢占了莒城,这使得齐墨之间的边境对齐国相当不利。
齐国的长城东线,依托着大海和沂蒙山,莒城属于齐国的时候,齐国防御起来很有优势。
墨家如果要从东线进攻,就要走沂蒙山,攻下莒城,然后才能一马平川直通临淄。
然而割让了莒城之后,齐长城的东线都在墨家的控制之下,沂蒙山区也在墨家的控制之中,齐国处在守势。
墨家想攻就攻、想守也能守。
而齐国若是想攻,先要攻下莒城,翻越沂山,然后才能进入到墨家的东海、琅琊,继续向南才能威胁到墨家的侧后。
地势狭窄,补给不易。
如果齐国在齐国东线主动进攻,要么舟师赢了墨家的水师,复制一下当年齐吴海战的奇迹控制近海补给。
要不然,就只能依靠沂蒙山进行补给,然后攻下莒城、琅琊、兰陵,奔袭数百里,才有可能威胁到墨家的核心地区。
齐国的水师已经不可能赢得了墨家的水师,所以实际上齐国如果在东线主动进攻只有翻越沂蒙山走莒城、琅琊、兰陵一条路。
而这条路……危机重重。
其一那是墨家的内线,墨家可以调集兵力利用内线优势击破,而且那不是墨家的核心地区,墨家的核心地区在数百里之外的彭城、沛邑、淮北。
其二一旦被切断补给,东线进攻的齐军很可能就会全军覆灭在琅琊莒城之间。
但反过来就不一样。
墨家如果从东线进攻,齐长城的东段都被墨家控制着,齐墨之战墨家得到了沂蒙山和莒城,放弃了齐西南提前布局,使得墨家如果进攻的话,可以将莒城作为前出基地。
莒城向东,是诸城、高密、即墨。此三城一下,胶东可定。
莒城向西北,则是潍水平原区,一直到临淄,无山、无水、无关。
潍水发源于沂蒙山区,从渤海入海,墨家北进可以依靠潍水运输给养,顺流而下。
后世楚汉之争,韩信于潍水一战而定三齐,正是地形地势所决定的:得潍水,则胶东可定、临淄可攻。
但对于南下的一方,胶东、潍水、莒城、沂蒙却最多只能是起到一个侧翼的作用,不能成为主力。
楚韩之争,汉军违背鸿沟之盟,沿着如今的韩、宋地攻入泗上;齐王韩信等人也是从东线作为侧翼包抄的泗上彭城。
如果韩、宋那里不集结主力,即便淮阴侯也不敢从齐国沿着东海南下直扑彭城,因为那是必死之路。
如此形势,这就使得现在的齐国面临的局势极为尴尬。
墨家咄咄逼人,必然是主动进攻的一方,从齐墨之战后齐侯就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尴尬的局面也就出现了。
齐国不出主力去大梁、齐西南、济水一线配合韩、魏、卫军,无法攻入宋地泗上,也就无法调动墨家的野战主力,也就不能从东线莒城、琅琊一线进攻。
而齐国的兵力不足以两线进攻,诸侯联军也不足以两线进攻,所以齐国在诸城方向是驻军多了也不是、少了也不是。
驻军多了,那么本该是主力在宋地决战、侧翼绕莒城兰陵包抄的战略,在主攻方向上兵力就必然不足。主攻方向兵力不足,侧翼兵力贸然轻进,就是送死,一旦被切断退路,就会全军覆灭。
主攻方向兵力不足,侧翼兵力无用。
驻军少了,墨家是主攻的一方,沂蒙山险和长城防线都被墨家占据,齐国在平原守卫,又恐怕守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