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 拜问鬼神(1 / 2)

bqg34

何白于青州安抚人心的成效似乎不大,到底是后世人对于古代皇帝于百姓官吏心中的威望理解不透。纵是后世取消了帝制达上百年之久,然而国民又岂会真的就把皇帝给忘却掉。

特别是后世通过影视的传播,国民对于皇帝一词并不陌生。相对于君臣相敬相得的汉人帝皇,国民反而淡漠。相对于君臣相处如奴侍主的大清皇帝,国民反而追之若鹜。可见无论是在何时,人心之中的奴性都永难消除。比如在后世如果国家重兴跪礼,想必国民在反对无效后,也会默然接受吧。

东莱王若在青州,青州吏民虽依附自已,但危急之时,未必不会改立东莱王为主。东莱王既去,则青州吏民顿时如丧考妣,仿佛没有了主心骨。在强颜欢笑之余,任抛不开心中浓浓的忧虑。

成章见何白心中烦闷,于是劝说道:“主公,有江东太平道老神仙于吉道人,返回琅琊故地重游,偶闻我北海国大兴医道,救病治人,于是前来探访,居于城南数十里外的一处精舍小屋。我偶闻之后,时常前往求教。使者若有不解之处,也可去拜访之。”

何白一怔,于吉,这可是三国中有名的人物啊。孙策为了杀他,自已都丧命了。能让三国历史的进程发生变迁,这于吉也算是一大能人了。

对于宗教,何白别无反感之意。只要不拿宗教为晃子来骗钱害命,谋夺政权。何白都是能够容忍的。

毕竟此时的生产力不足,世人对天地的了解不够。有极端的宗教信仰,可能会让人觉得很可怕,敬而远之。但是,一个没有任何实质信仰的民族,却是最可悲、最可怕的民族。

信仰是心灵的向往、也是一种自律的体现!比如国人对上天的代表皇帝保持忠诚之态,未必就不是一种信仰。也许近时的困难可用宗教的手段来解决,以宗教来冲淡世人对皇帝的敬畏。

何白于是欣然前往,让成章在前引路,赵云随侍,一起望城南方向而去。一路上,只见有无数百姓忙碌的耕种着。东莱王的离去,对城池中的吏民有影响,但是对于这些城池之外的山野小民是没有区别的。

他们只知自何白到后,北海百姓的日子是一天天的好过起来。如今家家有余粮,人人有新装,更开始饲养家禽家畜,为已增加肉食了。他们才是何白最重要的支持者。

何白在刺杀事件之后,也曾盛驾出行过。一路有无数的百姓跪拜,感激何白给他们带来的美好生活。这让何白十分不习惯,于是就出的少了。如今有赵云随侍,何白只带了二十名侍卫同行,百姓不知,倒也没有引起乱子来。

赵云看了北海的民生之后,不住点头,相较冀州各地,青州百姓无益是活在盛世之中。看何白待民果真如自言那般,没有半分的虚假。青州果真是仁政之地也。

何白指着田地中的不识作物问道:“他们种的是小麦吗?”

成章拜道:“正是小麦。”

汉代的小麦与后世不同,都是高株种,何白初时还以为是高梁呢。自何白专注农耕之后,这才发现,小麦如今居然还不是国家的主要食物。国家的主食是粟米,也就是小米,而小麦与豆子只是辅食。

汉时中国人属于食粒者,就如后世南方人,不习惯吃面食之类,多吃一粒一粒的米饭。小麦与豆子都是一粒粒的整个煮着吃。要知小麦与豆子煮着吃,特别是豆子,这口感可不好。所以食麦饭豆羹在此时还是属于辛苦朴素的像征。

于是何白在北海开展石磨工程,将小麦与豆子各自研磨,制成包子、馒头、烧饼、油条、豆浆及豆腐等物,向外界大力推广。令北海吏民叹为观止,原来小麦与豆子还有这般多的吃法。

于是大小石磨顿成家家必备之物,令王当所主管的工匠营中无用的石匠也大为吃香。而小麦与豆子这等在秋收欠收时的补种辅食,其地位也逐渐向主食靠拢。

原本只是春耕秋收的一季粟米收成,也逐渐的向着多面耕种收成而去。比如冬小麦与夏豆的复种轮作,特别是豆类根部有豆瘤根菌,能帮助土壤增肥,这可是农家肥与后世化肥所不能及的。

去年末,城南这一块万亩地是第一次以冬小麦为主的种植方法。如果能成,那么传统的轮作休耕之法必会大为改变,这粮食的产量也会预计增加到四成以上。

在汉和帝元兴元年,全国统计有户九百二十三万七千余户,口五千三百二十五万六千余人,垦田七百三十二万余顷。轮作休耕,以每亩平均收成三石的粮食产量,除去占三、四成的税收,每人平均一天只有一斤半的粮食。刚好够吃。

如果按增产最低四成计算,税收又只有田亩的六税一,那么人均就有两斤六两的粮食食用了。加上自家种植的蔬菜,饲养的家禽家畜,最初级的温饱是满足了。能在乱世之中,三五年内达成青州百姓的温饱生活,何白也足感自豪了。

行了半日,来到于吉所居左近,只见小青山云雾环绕,小桥流水人家,有点闲云野鹤,隐士所居之地。何白望见山下有小院一座,以篱笆环护,院中有瓦房数间,造型优美,的确是此时的精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