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羌骑已至(1 / 2)

bqg34

何白长叹一声道:“除宦一事,本是袁氏在上下奔走操作,袁太傅不出来承担责任,却全由大将军背负了此凶名。然而大将军本与十常侍无仇,却又任由袁氏假借大将军之手除宦,还时不时的在旁劝解太后。想来大将军这是要稳坐钓鱼台,由着双方去争去斗,双方无论是谁胜谁负,皆要跪求大将军开恩饶恕或帮助了。”

“如此的确可以提升大将军在朝中的权威,让双方皆有求于大将军。但如今双方的胜负已明,袁氏将大获全胜。然大将军毕竟不是大汉的皇帝,与双方都没有君臣之义。行此添薪加火之事,必遭人恨。只恐十常侍们在走投无路之下,对大将军不利矣。”

何进摆摆手道:“天明放心,十常侍中的张让与吾有亲,吾家小妹乃张让之子妇也,吾又怎会真去害了他们。只要他们肯放弃宫中的职务,告老还乡,吾便保他们余生安然矣。”

何白初听宦官张让竟然还有儿子时,顿时好一阵目瞪口呆,还以为是张让当宦官之前所生呢。但后来才知晓,原来两汉之际的宦官们,有阉与不阉两种。阉了的,纯属侍侯人的宦官;不阉的,则是皇帝从官员中提拔管理宫中事务的私人亲信。

汉灵帝呼张让为父,赵忠为母,则代表二人中一个是正常人,一个是阉人。包括秦时的宦官赵高与蜀汉时的宦官黄皓,其实也都是正常人。如此何进之小妹嫁与张让之子,也就不足为怪了。

何白听后不竟苦笑道:“大将军还真是想当然尔。需知袁氏故吏遍天下,十常侍一但返乡,则必遭袁氏故吏所害也。十常侍们最为安全之所在,其实只在皇宫。何时出了皇宫,何时便是他们的葬身之时。”

袁绍早就诈称何进之令,命十常侍家乡的官吏擒捉十常侍的族人问罪,想要连根拔除十常侍。唯有何进还被蒙在鼓里,还想着与十常侍和平分手。这便是不自已展控全局,拱手让权于人的下场了。

袁绍倒是好命,先是遇见言听计从的何进,后又遇见了自动让贤的韩馥。此二人都被袁绍坑得极惨,还都死于非命。可见袁绍还真不是个好东西,至少是个专坑主公的坏东西。这也不怪后来的许攸与郭图有样学样坑他了。

何进立时一阵犹疑,问道:“那吾要如何?难道还反助十常侍不成?”

何白摇摇头道:“此时当是大将军下定决心之时,要么速诛十常侍,并压制住袁氏已经膨胀开来的势力。要么再度称病不出,任由袁氏与十常侍分出胜负之后再说。”

何进闻言后沉默不语,何白这是要自已真正掌控住除宦的主导权,而不是任由袁绍在上下运作。要么彻底放开来不闻不问,等到双方分出胜负之时,再行出来收拾残局。

只是何进也有自已的考量,十常侍乃先帝之亲信也,亦是皇家之奴也。若是掌控住除宦的主导权,则大妹何太后必然认为是自已有了不臣之心。当朝皇帝可是大妹何太后的亲子,绝不会与自已同一立场。而自已的权利又是来自于大妹何太后与皇帝外甥,如何能与他们针锋相对。只能是在旁协助袁氏取事,而不是十分坚定的除去十常侍。

而彻底放开来不闻不问,十常侍有大妹何太后的庇护,自已对于袁氏能否彻底成功也不自信。而且眼见成功在即,提升门楣的机会将要马上到来,自已又如何肯轻易放弃,平白让除宦的声望被袁氏一家所独享。

何进于是转问道:“天明所言甚是,只是吾亦有其他考量,此事再说吧。对了,袁本初借吾之名召引外兵来京,丁原倒还恭顺,然董卓则人人皆言不可,尚书卢植、侍御史郑泰等更弃官相胁,不知天明以为,董仲颖可信否?”

何白暗叹,董卓不至,则天下不乱,自已刚才已尽自已做为侄儿的义务了,何进不听,也只能由着他去。于是说道:“吾素闻董卓性暴,为人凶恶,而且屡次征召入京不至,有拥兵自重不臣之心。我是对其不信,只看大将军如此决断?”

何进神秘一笑,说道:“自黄巾贼乱之后,地方州郡兵马过盛,而京师精兵日少,此有强枝弱杆之嫌,恐对汉室权威不利。去年时,先帝以建西园军,征召天下勇武之士入京,得数万精锐之军。三月时,先帝命吾出征西凉,吾再派遣吏员前往四方召募精兵,眼见将归,如此将又得数万精锐矣。”

“丁原被袁绍召来京师,吾与太后改任其为执金吾,则并州三万精兵亦重归朝庭所辖。然而此番又借除宦一事,诱使向来拥兵自重的董卓轻兵入京取利,彼时再夺其兵权,改任他职。如此又得数万湟中义羌与西凉铁骑。加上数万北军,有此二十万大军在手,天下再乱,汉室亦稳如泰山矣。”

何白闻言大惊,不想汉灵帝、何进与何太后在暗地里还玩了这么一手。历史中的确有说东汉朝庭因为黄巾之乱,而允许地方上私自召收兵马讨贼。在平息叛乱之后,各地州郡又拥兵自重,形成了军阀割据之态,东汉名存实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最终导致三国局面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