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空中航母(1 / 2)

国策 闪烁 2552 字 2022-09-03

第三十九章空中航母

如果说海军风头正盛、陆军复兴在望,那么共和国空军就在走下破路。

事实上,第三次军事改革开始后,空军就在走下破路。

虽然在30年代末与40年代初,很多人都认为,正在迅速崛起的天军不大可能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完全取代空军,成为最强大的打击力量,但是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天军取代空军只是迟早的事情,而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天军至少能够在某些情况下,比如打击得到严密保护的高价值战略目标的时候能够取代空军。到了40年代末,随着天军发展加快,空军的地位受到了严峻挑战。

早在30年代后几年,共和国空军就开始调整兵力结构。

中东战争中,共和国空军表现得最出色的不是战术航空兵、也不是战略航空兵,而是支援航空兵。甚至可以说,战略航空兵只是尽到了本职,战术航空兵则发挥失常,只有支援航空兵在超常发挥。要知道,当时空军的战略运输机群创造了在24小时内向前线投送1个作战单位的纪录。放在6年前的印度战争,投送规模相当的1支战略反应军,至少得花3天。可以说,正是空军支援航空兵超常发挥,裴承毅才能在持续1个多月的大规模战争期间将足足8个战斗单位送到前线,以优势兵力击败了美土以联军,为最终迫使对方坐上谈判桌打下了基础。

空军的兵力结构调整,在中东战争后变得更加明显。

从发展战略上来看,空军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向下兼并”。不管怎么说,空军的打击能力肯定比不上天军,只要解决了发射成本带来的问题,天军就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主要打击力量,从而使空军“边缘化”。作为一支军事力量,要想体现存在的价值,就只能在火力投送与兵力投送上做文章。火力投送就是打击能力,而兵力投送则是运输能力。在打击能力上不如天军,并不意味着在运输能力上没有作为的空间。事实上,着重提高运输能力就是空军的出路。换句话说,空军的发展目的不是抑制天军,而是要完全取代海军。

设想一下,如果空军成本降到了海运成本的水平,海军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从理论上讲,海军存在的最大价值就是掌握“制海权”,并且通过“制海权”来提高国家实力,为国家利益服务。严格说来,“制海权”与海运的关系最为密切。实际上,即便开采海上资源,比如搜集海底矿床上的锰结核、开发海上油气田,都需要通过海运将开采的资源送上陆地。如此一来,“制海权”的直接体现就是海运,以及由海运带来的利益。历史上所有涉及到制海权的战争,实际上就是保护海运与破坏海运的战争。如前面所说,当人类社会在某一天不再需要以海运的方式来运送货物的时候,即便海军不会消亡,存在的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在此基础上,空军的发展方向就非常明确了。

2042年之后,空军利用军费恢复性增长的大好机会,提出了两个重大项目,一是与天军联合研制具有实战能力的空天战机,二是开发具有永久续航能力的超大型对流层空中作战与运输平台。

前者不用多说,肯定会得到重视,只不过起主导的不是空军,而是天军。

对空军来说,后者才是生存下去的关键所在。

要知道,为了这个项目,空军埋头做了20年的功夫。早在20年代初,即基于电能的新式航空动力学得到蓬勃发展的时候,空军就投入巨资,鼓励国内的相关机构研究全新的航空发动机。dz-25系列垂直起降运输机与dw-26系列低空攻击机所用的磁感应螺旋推进器就是重大研究成果。相对而言,更有前途的,还是借助地球自身磁场的磁感应推进系统,特别是升力系统。

毫无疑问,这也是难道更大的科研项目。

直到30年代末,磁感应推进系统才取得了进展,并且走出实验室。

事实上,“磁感应推进系统”的原理非常简单,即利用超导体的“磁场排斥效应”,使通了电流的超导体悬在空中。从理论上讲,只要有基础磁场,而且通的电流足够强,就能将任何物体举起来。在大气层内,基础磁场就是地球自身的磁场。关键就在电流上,以及维持如此大电流所需要的能源系统上。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超导体的价格,以及将超导体制造成奇型超导线圈的工艺难度。至于其他的小问题,那就数不胜数了。比如因为能量转换效率不高而导致的高温问题(所有耗散的能量最终都转化成了内能),以及由高温问题带来的散热问题,都是该系统的拦路虎。

正是如此,直到40年代初期,“磁感应推进系统”才逐步具备实用性能。

克服了几个关键问题后,该系统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

在2042年的时候,由物理实验中心开发的第一套推进系统就将1辆质量为1000千克的小轿车举到了天上,而且悬浮了数分钟。为了鼓励科研机构创新,空军在当年年底设立了一个“竞重竞时比赛”,以象征性的1万元奖金来奖励那些将最重的武器举到空中、并且停留时间最长的科研团队。当然,钱不是关键,关键还是在这背后的巨大商计。要知道,如果能够让“磁感应推进系统”变得实用,别说军用领域,在民用领域都能彻底改变人类社会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讲,“磁感应推进系统”带来的效益,绝对不亚于当初的复合蓄电池与超导电动机。也就是说,复合蓄电池将汽车带入了“电动时代”,而“磁感应推进系统”则能把汽车带入“飞行时代”。

有如此大的利益,自然有激烈竞争。

在物理实验中心完成了第一次具有实用意义的测试后不到3个月,得到上海汽车集团资助的1家科研机构就将质量与时间记录提高到了1250千克与15分钟,接下来半年,这两个纪录分别被刷新了5次与8次。到2043年底,已经可以将重达2500千克的物体举到空中90分钟。也就在这个时候,上海汽车集团决定投资1200亿元,在2045年量产第一种使用“磁感应推进系统”的轿车,也就是“磁悬浮轿车”。正是如此,磁悬浮轿车才能在2048年底投放市场,从2049年开始普及。

虽然空军设立竞赛的目的是为了军用,但是首先民用的好处非常明显,那就是极大限度的降低了相关设备的成本。别的不说,一种成功的轿车能够生产上亿辆,由此带来的规模效应能将成熟设备的价格降到最低限度,从而降低军事普及的成本。

事实上,这也是空军当局的真正目的。

如果不能把成本降下来,空军就无法说服政府大批量采购用来代替船舶的航空器。

当然,与民用设备比起来,空军的航空器就要大得多了。

2042年的时候,空军就提出了战术指标,即在保证永久续航力的前提条件下,将载重能力提高到1500吨,而且载重系数(载重量与总重的比值)不得低于25%,也就是系统总质量不得超过6000吨。实际上,这个指标中最关键的还是对动力系统的要求,即必须以磁感应推进系统为主推进器。如果没有这个指标,而是以传统动力系统,比如磁感应螺旋推进系统为主推进器,充分利用各种先进材料,加上合理的设计,完全有能力建造出达到空军战术指标的大型空中平台。从这一要求也看得出来,6000吨级的空中平台绝不是空军的最终发展目标。或者说,空军只是先搞个样品,到底要建造多少,以及要不要建造更大的空中平台,还得看样品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