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铁路与公路,还是沿线的军事设施,都有同样的作用:兵力与物资投送。
这也是收复藏南地区最大的问题。
20世纪60年代的那场边境反击战,共和国投入的兵力并不多,而且主要是步兵,基本上没有动用炮兵,更没有出动空军。原因就是物资运送过于困难,为了让1名战士在前线作战,需要5名战士在后方运送物资!
即便进入21世纪,兵力与物资投送仍然是越过喜马拉雅山的最大难题。
军队的战斗力再强,无法将部队及时送到作战地点,无法向前线运送作战物资,都不可能击败敌人。当初,共和国在取得反击胜利之后,主动后撤,甚至在撤退到实际控制线之后还撤退了20千米,就是为了避免过度消耗。
现代战争,消耗肯定少不到哪里去。
即便是对物资需求最低的空降兵、即便共和国已经实现了装备电动化、即便空投能够解决很多问题,但是巨大的战争消耗仍然需要强大的物资投送能力。
有了基础,还得有装备。
对共和国军队来说,装备的问题就小得多了。
全面实现大型装备电动化之后,共和国军事投送力量增强了好几倍。“2031国际安全多国联合军事演习”中,共和国海军电动直升机与电动倾斜旋转翼飞机用行动证明了全电动飞机的优越性,只是这还不足以说明问题。
与采用涡轮发动机的飞机相比,电动飞机更适合在维护困难的高原地区作战。
升限方面,因为电动机的输出功率不受空气密度影响,所以在同等情况下,电动直升机与电动倾斜旋转翼飞机的垂直升限比采用涡轮发动机的同类飞机高出20%到35%,即便在满载的情况下也能轻易飞越海拔3000多米的雅鲁藏布江河谷,而采用涡轮发动机的直升机,比如以高原性能出色闻名的“黑鹰”最多只能在轻载、甚至空载的情况下才能飞越雅鲁藏布江河谷。高原作战,有效动力升限的意义非常显著。简单的说,“爬”不上去,其他性能再号也无用武之地。
维护方面,电动飞机更有优越性。受高原恶劣环境的影响,作战装备很难在高原地区得到足够的维护保障,其可维护性直接决定了作战装备的持续作战能力。如果飞几个架次就需要返回后方进行全面维护,要想达到同样的战斗力,就需要投入更多的作战部队,需要建设更多的基础设施,需要支付更多的战争费用,还得进行更大规模的战争动员,不但无法做到保密,战斗力也会大大降低。
即便是电动运输机,也比普通运输机更能适应高原环境。
如果算上其他性能上的差距,比如电动飞机不需要大量吸入空气、可以在扬尘比较大的环境下正常使用(涡轮飞机必须安装防尘罩),电动飞机不消耗航空燃油(涡轮飞机在执行运输任务的时候,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运载能力用于自身燃油消耗),电动飞机受气温影响较小(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涡轮飞机必须对发动机预热),电动飞机的机舱容积更大(不受油箱与输油管路限制,电动飞机能够针对所需任务更加灵活的设置机舱)等等,电动飞机的优越性将更加明显。
正是如此,口木战争之前,大部分西方国家认为共和国加快电动飞机的列装速度,就是为了对付蛮度。口木战争之后,共和国在大幅度削减军费开支的情况下仍然保证了电动飞机(特别是支援航空兵与陆军航空兵)的换装速度,更让包括美国在内的众多西方国家坚信共和国即将对蛮开战。
10多年的磨砺,造就了一把无坚不摧的利刃。
除了坚固的“剑身”之外,还需要锋利的“剑刃”。
共和国“利刃”的“剑刃”就是空军。
与陆军基地尽量向前配置不同,空军基地主要集中在后方。
虽然共和国空军拥有大量轰炸机与作战半径在1000千米以上的战斗机,但是只有缩短作战半径才能提高作战效率,提升战斗力。为此,在陆军大搞建设的时候,空军也在大搞建设。到2030年底,空军在大西东南地区的墨竹工卡、曲水、桑日、林芝、然乌等地修建了5处空军基地,足以为5支战术战斗机联队提供支持。
正是如此,总参谋部才决定派遣5支战术战斗机联队参战。
在“空天一体化”时代正式到来之前,空军仍然是当之无愧的主要打击力量。不管陆军能够在战争中发挥多大的作用,没有空军支持,陆军打不了胜仗。60多年前,共和国没有在边境冲突中出动空军,主要为了平息冲突,避免冲突扩大。现在,共和国没有任何理由不在战争中使用空军。
唯一没有分到战斗任务的大概就是海军了。
如果是全面战争,项铤辉会毫不迟疑的让海军亮相。只是元首说得很清楚,这是一场必须得到控制、能够说停就停的局部冲突,也就不能用上海军这个“大杀器”。真要出动海军,恐怕谁也收不了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