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揉面的桌上撒了一大把干面粉,李雪梅取来一小块面团,耐心地将它揉好。
普通人揉面的最高境界是三光,即手光、面光和盆光。这对于李雪梅和陆乔乔来说,简直就是过家家。
用擀面杖将面团擀成一张大大的薄饼皮,往其正面和反面撒上少许面粉并搓上两搓,防止等下会粘连。
油角呈半圆形或弯月形,做油角的皮子自然得是圆的,直径五六厘米左右即可。
在现代时,有直径大小不一的模具,轻轻一压即可。但李雪梅记得,在她很小的时候,家里会把手电筒的头给拧下来,并将镜片拿掉,用手电筒的头来充当模具。
这会儿,李雪梅选用直径相近的竹节来当模具。将竹节口对准面皮,微微用力一压再一拧。竹节移开之时,一个小小的圆形油角皮便做好了。
很快,这张漂亮的大面皮,便变成了多个小小的油角皮。李雪梅将它们叠在一起,又继续擀皮子。
准备好了馅料的陆乔乔,又带着一张竹簸箕过来了。待会儿,她得把做好的油角放在竹簸箕上,方便摆放和搬动。
取来一张油角皮,陆乔乔先将皮子微微对折,并在左右对称的位置,各捏了两个角。
注意,这两个角不能太大了,否则会影响外观。生动点来说,等于让皮子变成一个“小口袋”。
接着,用勺子舀上一点馅料,送入“小口袋”里。馅料不能太满,否则容易把皮子撑爆,油炸的时候会露馅。馅料也不能放少了,不然做出来的油角扁塌塌,没那么好看。
放好馅后,便可对油角进行封口。因为皮子差不多成对折状态,只要把两侧的皮子捏紧在一起,确保馅料不会漏出来就行了。封好口后,可再根据个人喜好捏上花边。
做好的油角是半圆形的,虽然个头不大,但因为“肚子”里装上了馅料,所以鼓鼓囊囊的,看着挺可爱。
将做好的油角放在竹簸箕上,陆乔乔又拿起一张皮子,继续包馅封口。
这不是什么细致活,讲究的是熟能生巧。陆乔乔动作飞快,估计20秒不到,便能做好一个。
几个女工坐在陆乔乔旁边,她们也手拿着一张皮子,模仿着陆乔乔的一举一动,也包起了油角。
一开始,她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包得不是特别好看,看着有点丑兮兮。
要么是角捏大了,以至于包不了太多的馅。要么是封口时没有把皮子边缘捏紧实,导致馅料漏出来。再不然就是捏的花边有粗有细,不是很整齐。
但连着尝试了几下,大家的动作越来越熟练,包出来的油角也越来越好看了。
作为新手,有两个女工包出来的油角,甚至比陆乔乔这个师傅包出来的,还要更养眼一些。
这么多人动手包油角,负责擀面皮的李雪梅是绝对应付不过来的,所以又有两个女工一块帮着擀面皮。
人一多,干起活来自然也更快。大家一边说笑一边做事,估计半个时辰不到,便把十斤皮子给处理完了。
油角皮的直径要比饺子皮小一些,而且古代的一斤其实是十六两,所以一斤面粉大约能做一百到一百一十张油角皮。
等油角做好之后,便可生火烧油,准备开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