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当务之急
包尔德这才明白赵北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武器,虽然这是一笔大买卖,他也对此很感兴趣,但是他对于海军装备出口政策不太熟悉,所以并没有一口答应下来。
“这个,总统先生,您必须明白一点,作为最新式的海军秘密武器,潜艇一直是军事强国限制出口的军事装备,德国也不例外,所以,如果您想购买潜艇的话,或许必须征求德国政府的同意,这种军火交易是不可能私下进行的,即使是克虏伯军火集团也没有这种权力,或许这个交易需要征求一下德国驻华公使先生的意见。当然,如果能够进行潜艇交易的话,我也希望总统先生能够委托我全权办理这笔交易,礼和洋行的信誉是值得总统先生信赖的。”
见包尔德有些犹豫,赵北只是淡淡一笑,说道:“你的意思我也明白,潜艇确实是新锐武器,德国政府未必肯答应出售,所以,我同时也向美国驻华公使司戴德先生提出了类似的军火交易建议,司戴德先生很感兴趣,他已答应向国内请示,根据昨天司戴德先生的电报,美国的伯利恒钢铁公司和美国电船公司已经对这笔交易表示出了强烈的兴趣,如果美国政府不反对这笔交易的话,或许,中国海军的第一批潜艇将是美国制造的。”
赵北说的倒是实话,现在美国政府里“金元主义”横行,美国国务卿菲兰德.诺克斯自从上任之后,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支持美国军火公司向中国出售新式武器,而且保证美国政府会对这些企业的军火出口大开绿灯,所以,当司戴德的请示电报一拍回国内,国务卿先生第一个表示赞成,这不仅仅只是赚钱的问题,更是远东军事力量平衡的问题,现在日本海军力量太过强盛,美国需要增加平衡日本海军力量的远东砝码,虽然中国海军力量微不足道,但是只要能给日本人心里舔堵,美国政府并不介意在海军装备的问题上慷慨一下,而潜艇作为一种新式海军武器,或许可以把日本海军的注意力转移到中国那边。
但是把赌注都投在美国那边是很冒险的,因为美国在欧洲有更多的利益,如果日本通过英国向美国施加压力,美国政府未必不会转变立场,所以,赵北决定同时向德国求购潜艇。
但是问题在于,相比美国,德国政府在潜艇出售的政策上更为谨慎,赵北曾向德国驻华公使雷克斯提出过向德国购买潜艇的要求,但是德国政府对此的态度却是模棱两可,很不明确,这让赵北有些担心,所以,他才会借着接见包尔德的机会向德国克虏伯公司透露中国海军打算购买潜艇的消息,他相信,就凭克虏伯军火集团在德国政界的影响力,足以对德国政府的决策做出影响,毕竟,资本的力量是强大的,而且资本的欲望也是强大的,没有哪个企业家愿意把利润拱手让给别人。
“请问,总统先生,您的海军打算装备几艘潜艇?”包尔德小心翼翼的问了一句。
“六艘,这只是头批订货。”赵北说道。
包尔德觉得自己的心快从胸膛里跳出来了,六艘潜艇,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啊,要知道,即使是现在的德国海军,潜艇也不过才十多艘,这位中国的总统先生竟然一口气要定购六艘潜艇,这确实是大手笔,值得所有的军火商动心。
“请总统先生放心,我马上向礼和洋行拍发电报,告之此事,并敦促他们尽快将总统先生对德国企业的好感转达给克虏伯公司高层。另外,上次在天津参加德国商会举办的宴会,在下有幸与汉纳根先生进行了一次私人的谈话,汉纳根先生告诉我,总统先生打算在武汉组建一家造船厂,如果总统先生没有改变主意的话,我想为总统先生承办此事,当然,如果造船厂设在武汉的话,那么,就不可能制造大型军舰了。不过,建造造船厂需要大笔资金,而且也需要专业人才,希望总统先生也明白这一点。”
包尔德拍着胸口信誓旦旦的说了一通,末了也没忘了给自己捞些好处,不过他也好奇,不知道总统先生兴办这么多实业,购买这么多武器,从哪里弄那么多钱呢?
“中国目前财政困难,这一点我是清楚的,不过作为一国元首,我不能知难而退,我必须迎难而上,没有这种革命的冲劲,这个国家又怎么能够复兴呢?包尔德先生,很高兴与你进行这次交谈,我相信,我们的友谊已经正式建立起来,来日方长,即使此次潜艇交易不顺利,也不会影响我们的友谊。这是我的专用名片,你收好,如果有事,可以直接拿着这张名片去总统府,会有人接待你,如果我有空的话,也可以亲自见你。”
赵北吩咐秦四虎拿出他的专用名片,交给包尔德,又勉励了几句,将这个德国军火掮客打发走了。
“振华,你真打算买潜艇?”
待德国军火掮客离开车厢,蔡锷急忙走上前问了一句。
“是的,先买几艘潜艇,训练水兵和军官。不要小看了这种潜艇,虽然它未必能与军舰正面对抗,可是搞搞海上破交还是不错的,神出鬼没,行踪飘渺,这样的武器才是我们最需要的武器,至于海军部提出的那个‘九九舰队’方案,根本就是痴人说梦,九艘战列舰,九艘装甲巡洋舰,这都得向外国购买,咱们哪里来的那么多军费?不要盲目的跟随列强,也不要只盯着日本联合舰队,咱们必须出奇制胜,中国是个陆上大国,海军一向是弱项,在目前这种财政状况之下,海军优先发展的方向应该是空军、潜艇、鱼雷艇,至于大型军舰,目前反倒不是中国海军最需要的。”
蔡锷随口一问,引来赵北一通感慨,在他看来,只要财政问题不解决,中国国防战略“陆主海从”的原则就不会改变,海军从来都是中国的软肋,但却不是中国的根本,只要陆军能够保证战斗力,中国就能赢得喘息之机。
“武汉的那个造船厂你打算派谁主持?”蔡锷又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