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二章:大战始,陆军第一镇首战!(2 / 2)

陆军第一镇,进入山东境内。

朱樉、朱棡等几位塞王,藩王卫都在北平停留,所以和朱棣在一起,随陆军第一镇行军。

朱樉看着进入山东。

随着气温降低,换上了棉装的第一镇将士,背着火铳、以及四四方方的行军背囊,沿着官道,默默行军,眼中羡慕一闪而逝。

陆军第一镇并不是走在最前面的一支军队。

可从金陵出发后,陆军第一镇一路都保持不紧不慢的速度,最初还没觉什么。

十几天后,就不一样了。

走在前面的朝廷各军,开始陆陆续续放缓速度。

而陆军第一镇,还是保持每天八十里的行军路程。

每一天,都要超越一两支友军。

如今,原本走在靠后的陆军第一镇,已经紧紧派在太子卫率,以及三支朝廷新军后面了。

这也就罢了。

这一路,他们跟随陆军第一镇行军。

真正见识了新军的精锐。

新军不光是武器、训练上的新。

是方方面面都新!

每天扎营后,效命军中的郎中、兽医、修理火炮、火铳的技术性将领就开始行动。

郎中带队,要检查每一营将士。

将士有任何不舒服,都要第一时间汇报郎中。

以至于,各军在北上途中,都出现了或多或少,士卒因水土不服的掉队减员。

就连前面几支朝廷新军都不可避免。

而老四的陆军第一镇,至今都无一人掉队。

炮车、随军的辎重车辆,每天都有技术性将领认真负责检查。任何毛病,都会第一时间被找到。

……

种种细节,井然有序,让人耳目一新。

朱樉还在观察。

朱棡回神,“老四,北征之后,你不能随便给我派几个人就把我打发了,必须要配置一个,至少由标统级别带队的指导团,从标统、管带、队官、排长、棚正,乃至郎中、匠人、兽医都要搭配齐全的指导团,让这个指导团,到我的藩王卫中,一级对一级,传帮带!”

朱棡的话音,惊醒正在观察的兄弟几人。

几人纷纷转头。

“四哥,三哥要的,就是我们要的。”

“四哥,你可不能偏心!”

……

朱棣没好气笑着瞪了眼老十三几人,“我既然要派出指导团,肯定给你们搭配一个完整的指导团,不过,提前说好了,这样的指导团,最多四个,你们只能轮流着来,至于你们如何分配,我可不参与。”

“当然是按兄弟们长幼了,先长后幼!”

“二哥,你太不要脸了,难道兄长不应该让这弟弟吗?”

“老十三,你和四哥不但是兄弟,还是连襟,你不要和我们抢了,你让妙音小妹去求四嫂,四哥最宠四嫂,只要四嫂开口,四哥肯定答应!”

“四哥,是吧?”

……

哈哈……

众兄弟嬉笑打闹着,顿时哄然大笑。

嗒嗒嗒……

急促马蹄声传来,众人听到马蹄声,纷纷停下来,顺着声音传来的前方看去……

一名斥候快马疾驰而来。

抵近后,翻身下马,跑到朱棣面前,立正捶胸行礼后,大声汇报“王爷,标统让卑职来汇报,前方刘家村村长,带着全村村民在迎接王爷。”

……

“刘家村?”

“是不是就是那个给四哥和土桥村立碑的村子?”

“老八,你二哥我,还有幸为立碑填土了呢!”

……

斥候还在汇报时,一群皇子就开始好奇打听询问。

朱棣和刘家村渊源,他们都知道。

那时,他们四哥,被父皇贬为庶人不久,正处于被父皇猜忌、监视、折腾期。

“我知道了。”

等斥候汇报结束后,朱棣吩咐道“回去告诉周浪,我们马上赶往前军。”

斥候领命离开后,朱棣转身,“二哥、三哥,刘家村的族长刘祖昌和村民等着,你们要不要一起去?”

“去,当然去了!”朱樉爽朗笑道。

随即,兄弟几人,在数十名亲兵护卫下,策马赶往前军。

一个时辰后。

朱棣靠近刘家村。

远远,就见,刘家村村口,官道旁边,站满了村民。

朱棣靠近后。

刘祖昌带着村民围上来,“草民刘祖昌,拜见燕王及各位王爷。”

朱棣翻身下马,扶起刘祖昌,“刘族长不必拘礼。”

刘祖昌起身,“王爷,我们刘家村众人,听闻王爷率领陆军第一镇将士北上,特备了点薄酒,请王爷和各位王爷……”

朱棣忙抬手,婉拒“老先生,我们还要赶路,不能耽搁时间……”

刘祖昌暗暗观察着,身着陆军分体式军服的朱棣。

‘这位举手投足间,气象万千,气度恢弘啊!’

刘祖昌暗暗感慨。

当初,他是怎么也没想到,刘家村竟然能和燕王有这样一段渊源。

后来,燕王陪太孙北上前往辽东时。

他才从在门下省给皇帝做近臣的小儿子书信中得知。

土桥村朱四郎就是燕王朱棣。

后来,这位王爷就潜龙出渊,一发不可收拾。

考取状元。

前往福建。

几年时间内,福建的税赋年年增加。

期间,又传来这位在东番打下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基业之地。

……

年前,小儿子写信回来,又详细讲述了这位王爷回朝,两百艘海军战船,一千五百门火炮,鸣响秦淮河。

以及陆军第一镇,天下第一强兵的消息。

小儿子还让人捎回一些稀奇古怪的香料、果干。

据说,都是随这位王爷抵京的海商贩卖的。

得亏当初听说这位王爷搞乡土村社,土桥村也搞得有声有色,小儿子写信回来,劝说他帮着刘家村乡亲搞乡土村社。

他听进了劝说。

说实话。

当初他内心是有些抵触的。

虽说整个刘家村,都是刘姓一族。

可他也打算,在灾年时,用一个良心价格,把乡亲们的土地收到他家。

然后让族亲们,佃租种田。

他家有秀才,小儿子还当官,可以免田赋。

族亲们给他家当佃农,甚至比自耕农还省心嘞!

之所以最终决定帮乡亲们,出钱出力搞乡土村社,也并不是小儿子的劝说,起了决定性作用。

就是因为这位王爷。

甭管对方出海与否。

他都想通过这一行为,在燕王心中,留一个好印象。

毕竟,谁知道,未来时局如何发展呢。

保不齐,哪天,这位或者这位的后代,就会乘坐无数海军战船,打回中原呢。

这可不是他说的。

是他小儿子说,金陵很多官员在观摩海军战船鸣炮后,私下里都这么议论。

大明朝臣如此敌视这位。

这等风气不扭转。

太子若不加以扼杀这等风气。

瞧着吧,将来,太子和燕王肯定会有矛盾。

他虽不为官。

可到底活了几十年!

土埋脖子了。

他吃的盐,都比别人吃的米多!

“王爷不能停留吃顿饭,那一定要把我们给将士们准备的酒带上。”

“老先生……”

朱棣刚开口,就被刘祖昌打断“王爷,这都是我们刘家村搞乡土村社后,写信向土桥村取经学来的……”

朱棣微微愣怔。

看着眼前这个头发花白,比几年前,明显更显苍老的士绅小老头,不由惊讶,“刘家村搞乡土村社了?”

据他所知,刘家村所属县府,并不在这些年,朝廷乡土村社的计划序列中。

刘伯温这些年,推动地方搞乡土村社。

主要集中在三类地方。

一类,一些军事、政治上重要的枢纽重镇、县府。

有利于乡土村社的传播。

一类,潜力巨大,农耕条件好的区域。

有利于迅速为朝廷创造经济效益,弥补,朝廷在推动乡土村社建设中,支出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