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四章:观摩团抵达!纪纲告密!(2 / 2)

朱棣微微皱眉。

纪纲突然变得更加恭从,让人费解。

“既然你亲自处置,那就应该清楚,我送这种长管身火器回朝的目的。”

纪纲硬着头皮点头。

朱棣继续,“我在鸡笼屿的火器工坊都已经找到了一种,比较廉价且效率较高的改进工艺,朝廷匠作监,拥有数万名匠人,这么长时间,对火铳的改进如何了?”

来了!

纪纲早猜到朱棣要问什么,已经想了一套应付说辞,“禀王爷,朝廷认为这种长管身火铳,还有很大弊端,所以决定在王爷长管身火铳基础上,继续摸索研究,希望能制作出一种,彻底取代弓箭的火铳,匠作监的大人们认为,用现在这种长管身火铳,代替朝廷现在用的铸铁短管身火铳,耗资巨大,提升却微乎其微……”

朱棣眉头皱的更紧了。

老头子他们难道就这么短视?

长管身火铳的确还有各种各样的缺点。

但战场威力也已经十分惊人了。

他是先天条件不足。

否则,陆军第一镇,他就会大量列装火铳。

把刀盾兵的比例,压缩到最小。

说实话,配置了铳剑的长管身火铳,其实基本已经满足,冷兵器作战和热武器作战了。

陆军第一镇,接近一万三千人。

如果配置一万把长管身火铳,在配合少量方便携带的铸铜小炮。

就算面对骑兵集团冲锋。

他都敢直接迎战。

多段排枪+铸铜小炮发射铁砂。

百步距离,即便骑兵速度快,也会成为一道天堑。

另外还有陆军骑兵标、以及少数刀盾兵配合。

不对!

“纪千户!”就当朱棣意识到,纪纲说谎了,沈仁突然开口“陛下对这种长管身火铳,真是这种态度?”

纪纲的说辞没错。

可他才不信纪纲这套说辞。

当初因为听信金陵传来的各种信息,差点做出蠢事后,他就专门让家人回金陵,各处打听。

得到的结果是陛下十分重视燕王的意见。

燕王摆明了要在新军中,全部列装这种长管身火铳。

他不信,陛下会因为长管身火铳的缺点,就放弃改进长管身火铳制作工艺。

朱棣单手举火铳,铳剑尖锐尖刃,直接抵在纪纲下颚,“说!”

下颚传来的冰冷感,让纪纲浑身紧绷。

循声看向朱棣。

对上朱棣冰冷眼神,纪纲满嘴苦涩,原以为能糊弄过去,没想到还是被识破,结巴道“殿下,据卑职打听……”

匠作监一些官员,是太子系的人。

这些人不想改进成功后,军中上上下下都说,长管身火铳是燕王弄出来的。

直白点,就是不想燕王在大明军中影响力太大了。

所以就直接把改进火铳之事,束之高阁。

至于皇爷,日理万机,事情交代下去后,以为下面人会认真做,就没有再关注。

现在好了。

匠作监那群人不愿做。

人家燕王仅用半年时间,看样子,是改进了制作工艺。

至少,应该能承受得起,所以才开始在新军列装。

燕王都能承受得起,这种生产工艺,朝廷肯定也能承受。

燕王鸡笼屿小小工坊都能改进工艺。

朝廷匠作监,数万能人巧匠,定然不在话下。

本来,观摩团不需要羡慕此事。

可如今……

全都被匠作监那群自做聪明的文官给搞砸了。

也不知,此等利器,列装军队后,成千上万人齐射,何等壮观?

也只有等观摩团抵达,跟随观摩团一起去鸡笼屿,才能一窥真容了。

等着吧。

若是永昌侯、西平侯等人观摩后羡慕,得知事情原委,匠作监那群自作聪明的家伙,铁定要倒霉。

……

沈仁看向朱棣,见朱棣愣怔同时,满脸失落,不由叹了口气。

这个答案,他早猜到了。

他也断定,殿下肯定会膈应难受。

一片好心。

却被小人揣度,任谁都会愤怒、失落、膈应。

……

朱棣默默叹了口气。

他真的挺生气。

没想到,就因不想让他扩大在军中影响力,就有人把长管身火铳束之高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