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九章 陈兵易水(1 / 2)

天工战纪 长风何归 1778 字 10个月前

治粟内史储砀是个难缠的人,南营尉官也不是个省油的灯,祝新年坚信南营尉官不可能要不到粮,治粟内史也不可能把南营的人饿死,所以他毫无顾忌地命人将南营所有的粮草全部装上了飞鸢。

然而,就算是修真者们不用每天都吃饭,这些粮草也不知道能撑多久,祝新年自然是希望能越快解决战斗越好,但也不能不做最坏的打算,要是战事不够顺利的话,这批粮草很有可能就是他们在十月大雪冰封燕国之前唯一的食物了。

这七千石粮食花了很长时间才全部搬上了飞鸢,这段时间中祝新年一直坐在校场前方的木台上,拿着南营尉官找来的燕国地图研究进攻线路。

南营尉官找来的这份燕国地图年代有些久远了,虽然山川湖泊的位置不太会发生变化,但城池和兵防肯定与图中所示误差较大,祝新年认为这份地图的可信度不大,此战不能依据这份地图上标注的城池方位来布置战术。

“燕国那边有几个我们的城池,是之前燕国割让给我们大秦的。”

南营尉官指着地图上的几座城池道:“要是以这些地方为根据地再往前推进的话,便可以保证后方无忧。”

保证补给线一直是古代作战的重中之重,南营尉官的提议是没有问题的,从这几座城池出发一路打向燕国都城蓟城,中间虽然隔着十几座大城,但却是最稳扎稳打的战术,不至于让前线部队失了补给,孤军作战。

但这个战术的问题也很显而易见,那就是太费时费力了,要打到燕国都城蓟城去,中间光大城就有十几座,小城更是无数,仅仅守城军加起来就至少超过十五万人,途中每一座城池都会成为燕军阻击秦军的阵地,这一路打过去别说三个半月了,打上三年都是有可能的。

“王上不仅要打燕国,还要同时攻打代王赵嘉和魏国,于我们而言根本就没什么‘后方补给’之说,此番我带三千机甲士兵去燕国,要以最快的速度带着燕王父子的头颅回咸阳,所以补给不是我们最先考虑的事情。”

祝新年的手指在地图上划了一圈,原本南营尉官推荐的道路是穿越原来韩国的国境,由此进入秦国在燕国占领的那两座城池,以城池为根据地再往北攻打蓟城。

但祝新年的手指却一路往上,进入了原本赵国的地界。

自从秦国攻下赵国之后,这片土地成为了秦国的囊中之物,秦王不仅攻下了赵国,还在赵国与燕国的交界处易水边上布置了重兵,目的就是为了防止燕国趁机来掠夺土地。

“沿易水打入燕国,此地距离蓟城最近,只要我们发起急攻燕国人几乎没有什么反应的时间,即使此地早有防备,我们也进可攻、退可守,比起老老实实一路打上去可要省时多了。”

祝新年深知秦王对燕王父子恨之入骨,刚才王翦将军也提醒过他,不必真的把燕国全境打下来,只需及时诛杀燕王父子让秦王消气就行,只要秦王心中的怒火消了,剩下的仗再慢慢打也是可以的。

南营尉官对祝新年提出的战术没有任何意见,反正祝新年现在比他职位高,打仗这种事自然是职位高的人说了算的,而且带兵出征的也是祝新年,不用南营尉官到阵前去卖命,他也不想管祝新年要怎么打,只要别把他南营的将士都霍霍光了就行。

“副使大人骁勇善战,下官自愧不如,这是您点的三千兵马中的所有先锋官的名单,其中一等先锋官六人,二等先锋官十一人,三等先锋官二十三人。”

南营尉官将名单呈给了祝新年,同时提醒道。

“这些先锋官虽然带队作战没有问题,但副使大人此番出征身边没有副将,也没有上将军跟随,如果副使大人不想到了战场上处处亲力亲为的话,就要在出征之前把上将军的人选定了。”

不愧是经验老到的南营尉官,即使在如此时间紧张的情况下也能想到旁人想不到的细节,一般来说无论是寻常军队出征还是兵甲部单独出兵作战,除了有主战将军之外,还需配备至少一名上将军,目的就是当主将镇守一方的时候能灵活调动上将军在外作战。

虽然祝新年的队伍中已经有很多可以独立作战的先锋官了,但这些人不像上将军那样有一定的自主作战的权限,先锋官们在作战的时候必须听从主将的调遣,但上将军带领的部队相当于一支独立的队伍,可以在完成主将任务的大前提下自由使用战术,所以相比之下上将军的人选要求会更加严苛。

祝新年对南营的人了解不多,他原本是想从北营把尤杰抽调回来做上将军的,但南营尉官告诉他尤杰早一步被定为了伐代的先锋官,没有办法跟随祝新年去燕国。

此番尤杰不在,裴少桥也不在,祝新年有些犯了愁,这上将军官职极重,可不能随意指派,一场战争中要是上将军能力不够的话很容易致使战斗一败涂地。

正在祝新年思考是不是不要上将军这个职位,直接用一等先锋官来取代上将军的时候,南营大门口突然急速跑来一个士兵,着急忙慌道。

“禀二位大人!北营尉官杜大人来了!”

“杜问春?她来做什么?”

南营尉官一下蹿了起来,刚探出头去就看见北营尉官杜问春身穿戎装、腰挎宝剑,器宇轩昂地迈步而来,虽然鬓角已有白发,但就这精神气势,谁都无法想象她已经四十多岁了。

“杜大人来我南营做什么?这个时候你们北营不应该也挺忙的吗?”南营尉官问道。

杜问春睨了他一眼,跨步上前先朝祝新年行了一礼,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