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儿到了北平,定替爹爹祭祀一番!”</p>
略微点点头,朱元璋沉默了一下转念道:</p>
“文天祥诞于江南,亡身于北平,虽不能埋骨故乡,但好在如今两地也皆属大明治下。”</p>
“老四到了北平,需记得当以正礼春秋皆祭,年年不可废,好让北地的读书人记得,眼下大明已复归一统不分南北。”</p>
“江南之士应有埋骨北平之心,北平学有所成之士也当能以江南为桑梓地。”</p>
马皇后慢慢绽开笑容,诸王与大臣锦衣卫等也都拱手称是。</p>
不过说到此朱元璋还颇有点意犹未尽之意,盖因从心底来说他更是觉得,若是要衡定乎南北同治,则迁都势在必行。</p>
否则南方既有人口又多桑田水路还近京师,而北方呢?唯有严寒和边塞胡敌,且离京师极远。</p>
不管是从南北之治这个短期目标来说,还是考虑到将来海上会来敌以及最重要的倭国经略之事,迁都之事都需要纳入考虑了。</p>
但此事实在重大,这里也不宜大张旗鼓拿出来讨论。</p>
而且想到此明天子也还有个疑问:</p>
这少年郎所读史册当中,他莫非就没有过迁都之念么?</p>
那最终是未迁还是迁了?若是未迁是为何?</p>
而若是迁了的话,此前的一些对明史的推论似乎就需要重新思考了。</p>
……</p>
现在轮到赵匡胤感觉心里空落落了。</p>
这临安之破,崖山之灭,文天祥之死,所述都远没有那靖康耻来的惨烈。</p>
但,听得那一句“宋王朝彻彻底底退出了历史舞台”也还是难免黯然神伤。</p>
华夏上下几千年,起于三皇五帝,至后辈之时也还在徐徐往后推进。</p>
但有关他赵匡胤的所有事,便皆止于此了。</p>
至此之后,华夏峥嵘,但与宋与他赵匡胤,皆再无干系。</p>
后世提起来宋,犹还会记得他欺孤儿寡母,还会记得宋难复燕云,还会记得种种之遗憾,更会记得这些遗憾最终被宋亡百年之后一个朱姓人所平。</p>
可回想当初,他赵匡胤从陈桥披着新袍返汴梁时,也曾雄志满满。</p>
雪夜与访赵普与其温酒论天下时,也曾立志要终乱世合一统。</p>
曾私下言过要成为唐太宗那样不粉功不饰过,唯以青史见名绩的明君。</p>
这些憾事,这些耻祸,又何必他人来平?</p>
那后世说,国家不幸诗家幸,但盛唐时候的那些诗词气象,难道也都是靠的国家不幸?</p>
而有类似想法的显然并不只有他一人。</p>
“赵官家,那北伐之军何日启程?”</p>
“吾生长于江南,然今欲随军北上,好好一观我华夏之山河!”</p>
“边塞雄词,那唐人写得,我李煜如何写不得?”</p>
(本章完)</p>
www.yqxsg.cc。m.yqxsg.c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