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的语言要求(2 / 2)

1863年11月19日,林肯总统在葛底斯堡国家阵亡将士墓园落成仪式上发表了一篇著名演讲。那天的主要发言人是享有盛名的演说家爱德华·埃弗雷。他的演讲长达两小时。林肯的讲话只有10句话,花了两分钟,但效果极佳。林肯的演讲稿内容如下:

“87年前,我们的先辈在这个大陆上创立了一个新国家,它孕育于自由之中,奉行一切人生来平等的原则。

“我们正从事一场伟大的内战,以考验这个国家,或者任何一个孕育于自由和奉行上述原则的国家是否能够长久存在下去。我们在这场战争中的一个伟大战场上集会。烈士们为使这个国家生存下去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来到这里,是要把这个战场的一部分奉献给他们作为最后安息之所。我们这样做是完应该而且非常恰当的。

“但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这块土地我们不能奉献,不能圣化,不能神化。那些曾在这里战斗过的勇士们,活着的和去世的,已经把这块土地圣化了,这远不是我们微薄的力量所能增减的。我们今天在这里所说的话,世界不大会注意,也不会长久地记住,但勇士们在这里所做过的事,世界却永远不会忘记。倒是我们这些还活着的人,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于勇士们已经如此崇高地向前推进但尚未完成的事业。倒是我们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于仍然留在我们面前的伟大任务——我们要从这些光荣的死者身上吸取更多的献身精神,来完成他们已经完彻底为之献身的事业;我们要在这里下定最大的决心,不让这些死者白白牺牲;我们要使国家在上帝保佑下自由地新生,要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

现在,爱德华·埃弗雷的两个小时的演讲早已被人遗忘,而林肯那铿锵有力的演讲,则难以为后人忘怀,成为世界上不朽的文献之一。

林肯成功的关键之一,就在于语言简洁、明快,一下子抓住演讲的中心,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了深刻的内涵。

林肯演讲的成功,给了我们这么几点启示:

一是要想达到语言简洁、明快,就要对演讲词反复推敲,千锤百炼。

二是要熟练地运用演讲这门艺术的逻辑力量。

演讲不是表演,演讲的逻辑力量远远超过表演式演讲的艺术效果。在林肯的演讲词中,演讲的中心思想贯穿于始终,具有强有力的逻辑力量。

三是内容要集中,文辞朴实精练,没有任何多余的修饰成分。

正如葛底斯堡献辞仪式举行之后,演讲家爱德华·埃弗雷给林肯的信中说的那样:“我花了两个小时才刚刚接触到的主题,您几句话就表达到了……”

语言的简洁,具有无限的魅力。演讲者在演讲时,要把追求语言的简洁、明快、中肯、准确,作为有效演讲的重要手段之一。

●情感真挚

在演讲时,我们不仅要考虑到演讲的形式、内容以及内在的哲理对演讲效果的作用,还要考虑到演讲的对象是人,所以演讲要以情动人。听众最忌讳演讲者在演讲中盛气凌人,动辄训人,也不喜欢听空洞、干巴的大道理。听众喜欢的是演讲者自己的真情实感。

那么,演讲者的真情实感从何而来呢?它不是凭空而来的,也不是故作姿态、逢场作戏,它只能来自实际生活,来自切身的感受。作为演讲者,要想打动听众,他首先必须打动自己。只有通过感情才能发现对方、发现自己,从中找到共同的东西,产生心理“共振效应”。

1917年5月14日,一次演讲正在进行着。在演讲台上,一个有着矮壮身材的人正在慷慨陈词,他时而在讲台上来回走动,时而有力地挥动双臂,时而俯身,时而后仰,那激昂的声调、适当的动作,给人以无尽的感染力。

他,就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的演说家列宁。列宁的演讲可谓独树一帜,不仅演讲的内容结构严谨,论证清晰、有力,善于抓住关键,而且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一针见血。而最重要的还不是这些,是他饱满的激情和内在的力量。对无产阶级革命必胜的信心,对敌人的蔑视,对人民的爱,是他的激情和力量的源泉。因而在演讲中,他总是那么热情洋溢、精神振奋。同时,他也善于借助自己的一言一行将自己的满腔激情灌输到每一个听众的心里。

列宁的激情,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的成分。他的演讲也不以美丽的辞藻来哗众取宠,不以无病来博取同情,而是以自己坚强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以及对是非功过的正确认识来激励、鼓舞群众,号召他们起来斗争。

美国的麦克阿瑟不仅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军事统帅,而且还是一位富有激情的演讲家。他的几次著名的精彩演讲,都是饱含激情,使听众热泪盈眶,回味无穷。如他在1951年他的52年军事生涯之际,应邀在国会的联席会上发表《老兵不会死》的著名演讲中说:“我就要结束我52年的戎马生涯了……我孩童时期的部希望和梦想便实现了……但我仍然记得那时军营中最流行的一首歌谣中的两句……”他饱含深情的演讲,博得了参议员和众议员们经久不息的雷鸣般掌声,许多国会议员和在收音机、电视机前收听收看的听众与观众都热泪盈眶。

1962年,82岁高龄的麦克阿瑟回到他曾经学习和工作过的西点军校,面对学员进行了他最动人,也是最后一次公开演讲。结束时他说道:“我的生命已近黄昏……我昔日的风采和荣誉已经消失……我尽力但徒然地倾听着,渴望听到军号吹奏起床号时那微妙的迷人的旋律……我耳畔回响着,反复地回响着,责任、荣誉、国家……”麦克阿瑟这一席充满激情的演讲,使在场的学员们为之动容而久久不能自控。他们想着“责任、荣誉、国家”这几个字的意义和分量。

一个演讲家如果讲话华而不实,只追求外表漂亮,是难以使听众信服的;如果感情不真切,也难以使听众倾心、与之共鸣。李燕杰说得好:“在演讲和一切艺术活动中,唯真情,才能使人怒;唯真情,才能使人怜;唯真情,才能使人笑;唯真情,才能使人信服。”

●对演讲内容事先保密

1952年9月23日,尼克松在电视上回答媒体对他的诬告,说他把用于办公开支的政治基金用到个人福利上了。此时要求将尼克松从候选人名单上退下来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当时,新闻媒介追赶着尼克松的助手,要求回答尼克松“是继续当候选人,还是退出竞选”。尼克松让助手回答,他还没有做出决定,他将在讲话时做出决定。于是,人们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想看个究竟。观众是看电视政治讲演以来人数最多的。电报、信件、电话的反映之多也是史无前例的。

讲话前,国大多数报纸,包括共和党的主要报纸刊登了要尼克松退出候选人名单的消息。讲话后,舆论界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出现了偏向尼克松的有利反应,不利的局面一下子就扭转了。

如果讲话的内容提前暴露,观众的人数就会减少,影响不会那么大,尼克松也可能已经被从候选人名单上拉下来了。

1969年,美国掀起了反越战的狂潮,成千上万的反越战争示威者涌进华盛顿。内阁、尼克松的助手以及国会议员的种种对立的意见潮水般涌向尼克松。

尼克松面临两种选择:是撤军还是继续打下去?尼克松准备在这一年11月3日发表电视讲话。白宫新闻办公室挤满了坚持索要讲话稿的记者。但尼克松下令不但不提前发讲话稿,也不得透露任何有关讲话内容的情况。

经过审慎的考虑后,尼克松站在了摄像机前。这次收看他讲话的观众超过了任何一次总统讲话的观众人数。无数双眼睛注视着他,无数的人聆听着他的声音:“我选择了一项实现和平的计划。我相信它能够成功……”

结果,尼克松获得了可喜的战绩——他的支持率上升了11个百分点,成为盖洛普民意测验开始以来因总统发表一次讲话而支持率上升最多的一次。

对演讲内容保密的威力由此可见一斑。但值得注意的是,保密的内容必须是有价值的,否则情形就会相反。

●停顿或沉默——默语的运用

默语是说话中短暂的停顿或沉默,是无声语言的一种。语言表达中需要停顿,在以书面语为形式的写作活动中,标点符号即是起停顿作用的。在演讲谈话中,停顿可以起舒缓语气、增加语言节奏感的作用。停顿有两类,一是自然停顿,即说话时因为换气的缘故而做的停顿;二是为了追求特殊的表达效果而刻意在本来可以不停顿的地方进行停顿,这属于语言艺术的范围,有时候甚至可以在讲话中做适当时间的沉默以发挥语言艺术的特殊魅力。

我们在工作中,例如主持会议、作报告,进行演说时,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会场秩序混乱,听众交头接耳,开小会,心不在焉,左顾右盼,怎么办?你当然可以把音量放大,将嗓门再抬高八度,去引起听众的注意;有的人还会敲桌子、发脾气,通过高声训斥以平息听众的吵闹喧哗,但这样做未免消极,容易滋生听众的抵触情绪,即使会场暂时安静了,也会在心理上增加人们的反感。再说,声音小一点与大一点反差也不大,不太会引起人们的注意。较好的办法是暂时的停顿或沉默。

据说日本大正时代著名的雄辩家永井柳太郎成功的秘诀就在这里。当他发现听众中有骚乱、不安或者混乱时,他不是扯开嗓门,而是降低声音,甚至完沉默下来,只有嘴形仍在翕动,像是喃喃自语,神色也特别神秘庄重。听众听着听着,突然台上没了声音,便立刻引起警觉,以为一定有了什么特别的内容,刹那间,沉默创造了肃静。这种做法,实乃上策,正如19世纪英国作家和思想家卡莱尔所说:“沉默与语言相互配合,能创造产生双重的意境。”

在语言交流中,默语所表达的意义是丰富多彩的,既可以是欣然的赞许,也可以是无声的抗议;既可以是威严的震慑,也可以是心虚的流露;既可以是爽快的默认,也可以是无言的拒绝。因此,默语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应。“没有一点声音,没有任何喝彩,只有那震耳欲聋的深沉的静寂。”这就是默语的最佳传播效能。

在一定的语境中,默语能迅速消除言语传递中的种种障碍。这就像乐队的指挥举起指挥棒,喧闹的会场立即安静,乐队和演奏员立即进入演奏状态一样,使整个现场都将在“沉默中得到控制”。

林肯在一次辩论会中,用默语产生了惊人的效果,使他反败为胜。在他最后一轮演说中,他突然停顿下来,默默地站了几分钟,望着面前那些半是朋友半是旁观者的群众的面孔……然后说道:“朋友们,不管是道格拉斯法官或是我自己被选入美国参议院,那是无关紧要的,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是,我们今天向你们提出的这个重大的问题才是最重要的,远胜任何个人的利益和任何人的政治前途。朋友们,”说到这儿,他又停下了,听众们屏息以待,唯恐漏掉了一个字,“即使在道格拉斯法官和我自己的那可怜、脆弱、无用的舌头已经安息在坟墓中时,这个问题仍将继续存在、呼吸及燃烧。”

林肯这段话中,两次使用默语来紧扣听众的心弦,为他的演讲语言增添感人的气氛,从而增强了通篇演说的力量,达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

美国总统里根政治生涯的高峰之一是他在1980年共和党国代表大会上发表接受总统候选人提名的演说。这次演说的高潮是在最后结束之时,里根在快要念完准备好的讲稿时,突然停顿了一下。他环顾了一下台下的听众,接着又把目光投向电视摄像机镜头,大声地说:“我想起了一件事,这本不是我演说的一部分,我不知道该不该说。”说到这里,他又停顿了一下,然后赞美地把美国说成是“渴望呼吸自由空气”的人的避难所。接着他又说:“我承认,我有些不敢提出我的建议,但是我更不敢不提出这一建议。”他的建议就是请所有在场的人同他一起为他将要进行的“征战”默默地祈祷几分钟。于是场没有一点声音,只有那深沉的寂静。这次演说一举巩固了里根竞选总统的共和党党内基础,为他登上美国总统宝座增加了砝码。

里根的第一次停顿,是转换话题,由书面演讲走向即兴发挥;第二次停顿,则是欲说又止,“犹抱琵琶半遮面”,一是体现自己的真诚和勇气,二是激发听众心理的求知之欲;第三次沉默,则是虔诚地引导听众一起去“征战”竞选。长达几分钟的沉默,在演说中一般是很少见到的。

默语使用的关键在于根据情景来确定其时间长短,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如果默语的时间掌握得不恰当,只要稍为放长了那么一丁点儿,听众就可能从这稍长的瞬间觉醒过来,在高潮突然到来以前做了心理准备,那么演说就会平淡无味,起不到默语那种独特的平地惊雷的传播效果。值得注意的是不能不分场合和情境而故作高深地滥用默语,否则其结果只会事与愿违,只能给人一种矫揉造作或是城府于胸难以捉摸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