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佛油子?(1 / 1)

(),

身为凡夫俗子,在真实的人生运作中,我们没有足够的能力在当下做到绝对的善、恶与无记的判断。纯粹地讲道理容易懂,只要有机会听闻或接触,渐渐就明白了,但要将理论化为实际行动,的确不是件容易事。佛陀传讲佛法时是要我们闻思而修,修了之后还要行。不断地闻思修行佛法,才能透彻地剖析、理解并善用我们的人生。

佛法中所讲的闻思修,“闻”是指听闻善、慈悲、智能的佛法;“思”是指不断思考所听闻到的佛法,并且使思维能够坚固;“修”就是观察自己内在的身口意,让它维持在善良以及拥有智慧的当下,并延续下去。当我们照着上面所闻思的佛法,如法地去做,是“行”。我们发了很多愿,也为推广佛法付出很多心力,但到最后做到精疲力竭,就会有退转的心态,这是因为我们观察自己内在的机会变少了。如果这部分可以继续增加,那么你付出的这一切就会成为你成就的来源。

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要真正提升我们的心灵,靠修行是最快的。佛陀教法中讲得最多的是反观我们自性的部分。反观自性的机会愈多,就表示我们有真正在实修。实修的机会愈多,我们面对世间的许多烦恼都可以用自己的智慧来解剖它,因而了解到世间没有一件事情是绝对的善或绝对的恶,善恶的分别往往来自我们内心,所以要把心导正到不伤害别人的状态。如果你不伤害别人,发心是善的,即使表面看起来不善,也会导向善果。所以功德的大小,不在于所布施的外在物质大小,或奉献的多少,而是我们内在发心与虔诚心的大小。这些都是我们现代人学佛比较容易忽略的地方,这也是原始佛教教义里最珍贵、却离我们愈来愈远的部分。

现在交通非常发达,往来于不同的地点不是件难事,因此求法不必像古人那么辛苦,所以“佛法难闻”对现代人而言似乎不太有感受,只要自己留意,周边常常有人在宣讲佛法。世间所有的福报,只要它来得容易,我们就比较不会珍惜,这是人常有的毛病。同样的情形,不难求得的佛法,我们得到了不会珍惜,因为得来太容易了。所以,听闻到珍贵难闻的佛法,我们要改正习气,要仔细思考它的含义,并以行动实践。

很多时候,佛教徒将佛法作为选择别人、挑剔别人的工具。今天听了法,自己不依循教理如法实修,却在明天用来观察其他人有没有如实照做。刚开始学佛时比较有虔诚心,对于佛经里所说的都有心力去做,日子久了,许多道理都听过,愈来愈麻木,麻木到后来变成“佛油子”,就会用我们外在的行相来混淆我们的内在。尤其学佛愈久的人,常常会跟别人炫耀“我学佛已经二三十年或四十年了”,并将学到的佛法用来和人讨论好坏、争辩对错。这时候最需要反观自己,因为如果没有好好地修行,就会把很多真理扭曲成观察别人缺点的标准,到最后将佛法当成是个放大镜用来观察别人是否做错。自己缺点一大堆,却还观察人家身上有没有小毛病,自以为是地批评之。

所有的修行都需要思考,修正自己的身口意之后还要“行”。你做得到了,别人看到你的举止行动充满善念善行,也会愿意跟随你而努力实践;如果你的脾气不好、修行很差,所作所为都不如法,然后又每天对别人讲道理,别人是听不进去的。现在有很多这种人,不好好修行,将佛法当成一种学问到处宣扬。不应该是这样的,应该是自己先做了别人的表率,再将自己的经验和心得讲给别人听。别人看到你学了佛之后心灵平静,和善且乐于助人,家庭非常幸福美满,当然也想跟着你学。否则,你和家人、朋友和同事的关系一团糟,还到处对别人说佛教的教育很好,别人就会想:“如果是这样,那我还是不要跟着你学比较好。”要保持良好的心灵品质,需要长时间的修行,先往内在解剖自己,才能对自己、对别人都有帮助。

听道理比较容易,听的时候大家都可以感受,好像都懂了。但是,就像《楞严经》所言“理可顿悟,事须渐修”,虽然道理当下就明白,可是实践于事上时必须“渐修”。事情须慢慢做,慢慢改,不可能因为我今天晚上讲了这些话,你明天就恍然大悟什么都解决了。离开这个道场以后,你还是你,习气还是会存在;但是,如果我所讲的,你有一点点感受,就可以随着这些道理修行而渐渐改变自己思维和处事的方式。俗语云“知之深不如行之切,知一丈不如行一尺”,善思之!

成熟的麦穗都会是低头的姿态。水看似柔软无比,却可以至清,至美。从一勺,至千里。利人利物,时行时止。这些都是自然万物的形态,但却寓意无穷。一个心灵成熟和有智慧的人,他会懂得示弱。这不是妥协或胆怯,而是一种理智的忍让,也是一种心态完善的变现,因为懂得容忍,才会一笑了之。我们的修行,不是为了让已有的习气更加出彩,而是要被渐渐削弱。烦恼之所以会困扰我们,是因为我们还没有修行至如水的姿态。水没有固定的形态,却可以放置任何一种形态的容器当中,这就是“有容乃大”的境界。如果,我们因为一点点的闻思修而助长了自身的贡高我慢,那我们充其量只是半瓶子会响的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