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乞活之种(1 / 2)

(),

第三章乞活之种

马背上拼杀出来的石虎,当皇帝后自然不会放弃战争,他要通过战争来开疆扩土,实现其阿胡拉玛兹达的火焰在中原大放光明继而鸠占鹊巢的梦想。扩张战线分为南北两线。

南线对手,自然是南方的东晋。

北线的对手,则主要是鲜卑三部族---段式、慕容氏、宇文氏。

同时,北方燕代之地还有内迁的丁零、乌桓、夫余等各族各部,也是石虎征服的对象。

在北线,石虎兵锋直指辽西的鲜卑段辽部。段部鲜卑的辽西公国的根据地主要在令支,大致相当于今河北省迁安、迁西和滦县北部地域。

石虎海陆并进,段辽顷刻间丢了40余城,母亲妻子也被俘,只能单骑逃走。石虎将段部鲜卑的三千万户迁到内地的雍、司、兖、豫四州,派李农持节监督辽西北平军事,守卫羯赵的东北门户。

在南线,石虎派羯赵的另一开国大将夔安为征讨大都督,领兵7万进攻汉人东晋的门户荆扬地区。夔安一度攻陷东晋的邾城(今湖北黄州),东晋大将黄冲、历阳太守郑进投降羯赵,夔安掠东晋民7万余户而还。人口,就是生产力,掠夺了人口,相当于抢来了一台台活生生的机器,为帝国的稳固打螺丝的机器。

经过南征北战,石虎的势力不断加强,后赵国的疆域也不断扩大,鼎盛时有“十州之地”。

对石虎这种鸟人的开疆扩土,本来没什么兴趣。之所以用些许笔墨描述一下,主要是为引出一个人,一个历史不容忽视但又有些被忽视的人。

在此次对东晋的作战中,石虎军中有一汉人少年将军,勇悍绝伦,大败晋军。此少年将军,后来深刻影响着北中国的历史,并在汉民族历史上书写了浓重的一笔。

石闵,石虎的养孙。

前文已述,西晋末年,匈奴人、羯人起兵叛乱,大肆烧杀掳掠,并州饱受战乱而造成了大饥荒,饿殍满地。306年,并州刺史司马腾,率领由西晋并州的官吏、士兵及农民等两万余户组成的难民团,到冀州(今山西南部、河北西南、河南东北、山东西部)逃难,求食谋生,号为“乞活军”。

“乞活军”,顾名思义,就是在乱世中乞求活下去,其凄惨悲壮情形可见一斑。

“乞活军”的中多数人是汉族流亡的农民,还有一部分人此前的身份是原西晋并州的官员、士大夫和官兵。乱世之下,是没有专门的组织部门去给他们查档案、定身份的,当他们加入到流民的行列中后,也逐渐成为了流亡农民的一部分。

乱世出流民,流民扰乱世。中国一半以上的王朝,毁于流民。

秦灭六国,费劲的完成了大一统,而仅存二世,陈胜、吴广即揭竿而起。星火燎原之下,六国贵族纷纷趁机复国,最终胜利果实被社会混子刘邦幸运摘得。

东汉末年,“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张角、张宝、张梁兄弟们振臂一呼,数十万流民席卷中原,汉室衰亡。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唐末,山东的一个私盐贩子黄巢,所率十几万流民如蝗虫过境,席卷大江南北,将大唐帝国的根基啃噬的千疮百孔。

明末,连年天灾,西北地区某政府招待所失业在编人员李自成,带领一帮饥肠辘辘的流民四处流窜,政府越剿越壮大,滚雪球一样滚到北京,逼的励志中兴的崇祯皇帝壮志未酬自挂歪脖树。

有恒产者有恒心,但凡有个小破房遮风避雨,有口稀饭热汤的果腹,恋家的中国人谁愿意去做离流氓不远的盲流子?目前,我们的一系列政策,如,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以保农民有的吃,历次改革宅基地交易限制均岿然不动以保农民有的住,面扶贫精准扶贫以保基本民生等,实乃高层高瞻远瞩之为。

流民问题,也是西晋末年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西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此十分头疼,也曾试图解决。办法无外乎有两种:一是将流民迁回原地,哪来的回哪里去;二是由流民所流动到之地的地方政府组织安置。

冯小刚导演的电影《1942》中有这么个场景:1942年抗日战争期间,河南囤积了大批难民,政府协调好专列,将难民往陕西分流。结果,没过潼关就被陕西地方政府派军队给赶回来了。乱世之下,中央的命令照样不好使。因为,地方的老百姓也要吃饭活下去。

战乱期间,流民不是很多,而是巨多,遣送起来谈何容易?而地方安置也基本行不通,战乱纷争,五胡涌入,西晋地方政权自己尚且不能自保,怎顾得上安置流民?

就这样,流民集团像滚雪球一样不断膨胀,达到了旷世空前的地步。

战乱之下,资源匮乏,地主家也没余粮,没有哪个地方政权欢迎流民。所以,乞活军所到之处,冲突不断。

西晋各处封疆大吏,如司马越、苟晞、王浚等,不断派军驱赶流窜到自己地盘的流民集团。后来,见实在是不奏效,因为流民越来越多,如蝗虫过境,如何驱赶?有的地方军阀大脑沟回稍多些,灵机一动,想到一个两其美的办法。

既然赶不走,发给他们武器,帮自己打仗不香吗?

于是,乞活军又卷入了军阀混战。

五胡入侵,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后,乞活军的主要活动也随之自发的转变为抗击民族敌人--匈奴刘氏和羯胡石氏。

311年,洛阳被匈奴刘氏攻陷后,大河以北的广宗(今河北威县东)和河南的陈留(今河南开封东),是乞活军主要聚集的两个中心区域。

长期的战斗,使乞活军总结出了乱世乞活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集团的建设。

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乞活军也统一起来,组建了半军半农的武装组织。没有财产、没有住所,纯粹的无产阶级,只为了吃口饭活命,这样无后顾之忧的部队,打起仗来是异常凶悍的。

乞活军在开战之前,根本不考虑先拭目以待再抗议再遗憾再发最后通牒才打,而是二话不说掳袖子上去就群殴。在与胡人长期残酷的斗争中,磨练出了极强的战斗力,以骁勇善战、组织严密、韧劲足耐力强著称,可称为中国古代最凶猛、最强劲的特种部队。

乞活军中有一个叫冉良的猛人,字弘武,滑州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北)人,自幼就舞枪弄棒的,11岁时就已能统率族人与胡人作战,膂力过人,所向无前。

冉良还颇具民族意识和爱国情节,其曾率族人从魏地(今河南)过江,投奔江南的东晋,要求晋室出兵,一同北伐。

结果,偏安江南的东晋,却根本没看上这群破衣烂衫要饭的。冉良无奈之下,只好北返。不过,这次南行也不是没有收获,东晋朝廷感念冉良的民族气节,给了其相应的政治待遇,封其为晋“建节将军”。

当然,这个封号,如同蒋委员长封土匪,“中将遍地走”、“两星臭大街”,属空头的委任状,搞语言贿赂。

310年,石勒攻打河内郡,两军厮杀时,石勒在阵前观战。只见对方阵中一少年战将,勇悍绝伦,面对匈奴、羯胡的攻城大军勇而无惧,箭射、枪挑杀死胡军多人。

石勒惊叹:猛人啊(此儿勇健可嘉)。

此少年战将就是冉良。

冉良虽猛,但终因力量悬殊,被石勒俘虏。石勒惜其才,令石虎收其为养子,改姓名为石瞻,其所部汉族乞活军也被石勒收降,调拨给石虎节制,驻扎在兰陵郡(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附近)。

328年,前赵、后赵大战时,冉良在和刘曜部队交战中战死于新绛(山西省西南部)。冉良死后,留下年幼的儿子石闵,按辈分应是石虎的养孙。

石闵除继承了父亲的勇猛外,还长于谋略。公元338年,年仅16岁的石闵,参加了自己军旅生涯的首战,史称昌黎大战。

在这场大战中,五胡十六国时期两个天才少年将星第一次碰撞。这两个天才少年,一个自然是石闵,另一个,就是号称五胡十六国第一名将的慕容恪。

前文已经有所介绍,石虎统治的后赵、南方的东晋,都是偏安,边疆面临巨大的军事威胁。威胁主要来自于北方的少数民族,如鲜卑、丁零、乌桓、夫余等。

其中,鲜卑族主要有三支:段部、慕容部和宇文部。对后赵来说,最大的威胁,即是337年由慕容部首领慕容皝建立的前燕国。

鲜卑族,属北方阿尔泰语系,兴起于大兴安岭山脉,先世是商代东胡族的一支,秦汉时从大兴安岭一带南迁至西刺木伦河流域。鲜卑曾归附东汉帝国,匈奴西迁后,鲜卑族占有了匈奴的故地,留在漠北的匈奴10多万户也并入了鲜卑,其势力逐渐强盛。

魏晋之际,慕容鲜卑自辽西迁于辽东北,294年,慕容鲜卑部首领慕容廆率部移居至大棘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