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四章 信仰封圣(2 / 2)

因为信仰是存在一个目标的,最终信仰香火都是归于一人,使之成佛;那么剩下的人呢?</P>

因而庞大的生灵愿力的最终流向的方向,是中湖。</P>

白榆想到这里,产生了一个想法,也许地灵、国魂的这一概念,就是起源于信仰封圣。</P>

所以瀛洲的情况很特别。</P>

这才有了盛世和尚传教,乱世道士下山的说法。</P>

这就好比一个朝廷只能容得下六部尚书的六把座椅,一个公共厕所的蹲位就那么多,一个坑里塞不进去两个屁股……因而信仰之争往往你死我活,这就必然会陷入无止境的内耗。</P>

反观天皇氏族而不然。</P>

若是幕府那边真的搞起了工业化,那么文明的压制力一下子就上来了。</P>

以瀛洲的体量,大约可以容得下三到四位的信仰封圣。</P>

这意味着只要收集到了足够的生灵愿力,就能造出来一位封圣。</P>

一旦进入乱世,就少不了一些山野地区出现淫祀的情况,而打击淫祀是自古每一个王朝都要做的事,信仰必须统一。</P>

对天皇氏族来说,可以保证代代天皇都可以通过生灵愿力而封圣。</P>

过去封圣数量少,一个教派供养一尊信仰封圣就是极限,这位封圣打其他人都是等级压制,能对抗的只有同级别的封圣,所以信徒愿意追随强大的宗教,信仰同一位神祗。</P>

直至武士阶层中出现了第一位自主封圣者。</P>

这条路线最初也是在大夏中泛滥过,甚至一度引发过信众的争夺战,数亿人的大国若是为了信仰来爆发战争,必然是你死我活的结果。</P>

信仰封圣与国无益。</P>

实际上瀛洲经常干这种事,从隔壁好不容易学点东西,却学一半丢一半。</P>

在大夏已经淘汰的路线,反而在瀛洲这边得到了运用和发展。</P>

但在大夏漫长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信仰这一条路线逐渐被优化和取代了出去。</P>

而当其他体系逐渐发展,不依靠生灵愿力也能得以封圣,并且逐渐占据主流,就必然导致死盯着生灵愿力继续薅羊毛的人就会变得越来越少。</P>

神道教为了尽可能吸纳各种信徒,也是搞过很多次操作,神道教就存在多次改版,譬如佛本神道教就是其中一个阶段的产物,在三大稻荷之一的丰川稻荷神社,供奉的主神就是佛教中的骑着白狐的女性神明托枳尼真天。</P>

借此,瀛洲维持了数个世纪的平稳局面,天皇的权力一直都能维持着稳定。</P>

相对应之下的幕府反而要更加先进一些,幕府统治不借助外力,不需要信仰,全靠自身,甚至能主动推动市场经济发展,搞生产力改革,因为幕府控制着暴力,有完整且相对成熟的体制。</P>

可自行封圣的路线出现后,信众发现一个事实‘俺寻思只要自己努力,或许也有机会封圣啊’……既然有机会封圣,为什么还要继续朝拜宗教?信神信佛不如信自己,你一个靠着生灵愿力的信仰流封圣,难道比其他封圣更高贵?</P>

而大夏建国后,这种信仰路线更是直接被淘汰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