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家长们的意见都不用猜,除了极少数的家庭,谁能拒绝免费的食宿,免费的教育,免费的复装,与其让没有劳动能力的孩子在家里苦捱着,吃白饭,还不如让孩子去上学,最起码能够过几年好日子,更何况政府还保证,只要孩子能够好好学,升学,工作,奖学金,只要是你能想到的都有。
等到学龄儿童的数量统计出来之后,李云龙大笔一挥,开整,二百八十座村镇小学同时开建,数以万计的建筑工人开进工地,开始不计成本的抢建学校,愣是在半个月内把所有的预科学校都建设了起来。
与此同时,綦江技工学院的建设申请也得到了山城政府教育部的批复,不管教育部的官老爷们多么不看好这个綦江技工学院,以目前的社会环境来看,他们确实是没有不批复的理由,更何况,即便是他们不批复,李云龙自己干他们也不敢做什么。
有了教育部的批复,李云龙便开始了大张旗鼓的宣传,报纸,杂志,电台,铺天盖地的都是綦江技工学院招生的消息,一时间,整个社会都聚焦到了这件事情上,不花钱就能上学,包吃包住包教材包服装,每月还有津贴都不算,只要是毕业了还给你安排一份收入不菲的工作。
还有什么比这个好的事儿啊,技工学院,当工人,那有什么啊,这年头,初小毕业了能干什么?基层的小公务员?别逗了,好的位置根本就轮不到你还不好?当工人?现在可是战争期间,货币贬值,物价飞涨,就算是待遇顶好的厂子,工人们也就只能保证不饿死罢了,像綦江那样待遇优厚的厂子还真的不多,毕竟人家可是比照着大米的价格来按比例发放法币的,根本就没有固定的工资,工人都只是按照等级确定一个工资基数罢了。
至于升学?别开玩笑了,就算是不打仗,继续读书,哪怕是读初中都是不一般平民能够负担得起的事情,更不要说是什么上大学了,这年月,看着那些个大学生闹得挺欢的,可就那些个大学生有几个是出身平民的?高等教育根本就是和贫民百姓绝缘的。
另一方面,因为有“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在,很多地方都会半强制的要去中小学生集体参军,若是真的慷慨赴国难的话,估计也没什么,可这年月的国军,士兵的待遇是真的不行,大多数时候,恐怕不等上到战场,就会莫名其妙的饿死,病死,累死,别说是成为英雄,成为烈士了,能够把死讯传回去就不错了,怕就怕救了就杳无音讯了。现在有了不被拉壮丁又能博一个前程的机会,那些没有出路的学生们自然是积极响应的。
山城这地方,因为战争的原因涌进了大量的人口,即便是有军队的大规模征兵和綦江县的大建设,也是无法消耗所有的富余劳动力的,暂时抗战还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所以还轮不到那些十二三岁的娃娃上战场,加上这些孩子又干不了什么活,所以在山城的街头你随便都能看到那些四川闲逛的孩子,这些孩子纠集在一起也给社会治安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技工学院的招生显然是给了孩子们一条出路,同时也缓解了社会治安的压力。
所以,在大后方的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当地士绅自发的捐款捐物,支持青少年们北上綦江县读书的情况,一如之前他们将那些当地的地痞流氓二流子们送上战场是一样的。
到了二月上旬,涌进綦江县的青少年男女的数量就达到了几十万人,逼得林先生和梁先生夫妇不得不再三修改綦江技工学院的设计指标,最终,在将綦江技工学院扩大成一座足以容纳三万学生的学校后李云龙阻止了他们继续调整的想法。
三万学生,六万预科,这个数字把王跃都吓了一跳,这个数字也太恐怖了一些吧,要知道抗战期间全国军工行业的工人总数也才只有人,当然,这个数字是王跃那个数控的数字,在亮剑时空的1941年,仅仅八路军控制区的工人数字都超过了肆万人。
不光是这九万的学生,借着这一股东风,李云龙又扩大了一波自己手里的队伍,招募了大量的学徒工和学兵,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老子什么都缺,就是不缺粮食,不管你来多少人,老子都能养活了!”,最终的结果就是这几十万的青少年真的就被綦江给大多消化了。
为了养活这些人,王跃不得不利用系统空间在利比国沿海进行了长达一周的高密度捕捞,直接导致利比国沿海的渔业生产遭到了重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