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为了一个小句子需历经千辛万…(1 / 2)

那便是苗国语的语法,是和澳龙语不一样的。

按照现代语言学的分类,澳龙语属于黏着语,语法词素直接贴在词根的后头即可,像是“作”ㄏㄚㄕㄝ(ha??e)的过去时“作了”ㄏㄚㄕㄝㄍㄋㄝ(ha??ekne)便是直接在后头添上后缀-ㄍㄋㄝ(-kne)。

但是在苗国语中,语法形态的变化要复杂得多。首先是有好几个后缀存在类似土耳其语的“元音和谐”现象,也即该词缀选用什么元音要根据前面词根的元音来定;其次是词性转换时会出现“内屈折”的现象,也即是变换词干内部发音。

比如在平原方言中表示“羞愧”,其动词是ㄧㄌㄧㄌㄝ(yilile),形容词却是ㄧㄌㄜㄌㄜ(yil??l??)……

可以说,除了偏生不熟以外,苗国语本身的复杂程度,也是雅言制定会议要比澳龙语难度更大、耗时更长的重要原因。

所幸有澳龙雅言打头铺了路,很多时候陈梦球等人可以参照制定澳龙雅言的经验来给福部苗国雅言提供方法,这才磕磕绊绊地把这事推进下去。

遇到的一些新的问题,像是上述的语法形态变化,人们通过会议上的诤怀,也有了一些决定:

后缀是否保留元音和谐,大多数依然采取“取二舍一”的原则——有些词缀在句芒部方言里其实已经有固定元音了,像是表达方位的-ㄋㄖ(-n??);而平原、北山两部方言却仍是变动的,暂且记作-ㄋ么(-n?)。

[注:此处的“么”(?)表示不定元音,按照元音和谐法则根据前方的元音而定。]

可以说,这是需要很大决心的决定。

但是句芒部与会人员强烈要求至少有一个最最重要的词缀要根据句芒部和湄凿部的来。

那便是主格后缀。

在北山方言之中,一个名词在句子表示施事者时需要添上明显的后缀-么(?),具体采用什么元音需要看元音和谐;

但在句芒方言不是这样,若是元音结尾的,只需将其变成促音,也即是相当于汉语的入声;若是辅音结尾的则干脆不用去管。

由于平原部也不像北山部那么繁琐,平原部给句芒部提出了支持。

甚至可以说,有些情况下平原部比句芒部还简洁——像是表示“鼻子”一词,句芒部和北山部皆是ㄏㄨㄍㄨ(huku),其实多少也是有添上了元音和谐的主格后缀的痕迹;颠倒是平原部直接ㄏㄨㄍ(huk)了事。

若是参照澹部的话,湄凿方言的发音正是ㄏㄨㄍ(huk),这也是雅言可以坚定地制定为ㄏㄨㄍ(huk)的原因。

但又有一些情况是相反的,像是表示“热”的名词(即“热量”“热度”“暑气”之类的),句芒、平原、北山方言分别是ㄏㄝㄌㄚㄍ(hek)、ㄏㄝㄌㄚㄍㄚ(heka)和ㄏㄝㄌㄚㄍㄖ(hek??)。

[注:此处北山部的元音和谐并非直接与前方的元音相同即可,而是分出了一些类别,比如词干的最后一个元音是a的话,那么词缀便用??,因此会令人感觉到更加繁琐不堪。]

可以说,这种问题上各部方言没有严格的规律,的确令人很头大。

由于主格后缀影响非常之大,陈梦球和沈瑞等人讨论了很久,做出了最合理的决定:主格后缀直接去除!

毕竟若是按句芒部方言来,辅音结尾的名词就不需要有主格标记;元音结尾的词只是促化也并不显著;参照澹部的话就更加不需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