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应强迫王府补足钱粮,让当地官员完成征税任务。”
何秋笑的极为古怪。
“殿下觉得是你想到的这种不畏权贵,刚正不阿的官员多,还是和光同尘的官员多?”
朱允炆不说话了,他就是再傻也知道,世上的官员大都是不愿意得罪藩王的,更谈不上刚正不阿。
若非如此,他皇祖父又为何接连掀起大案,试图扭转士风?
何秋接着说道。
“可能各地的王府比较少,有些地方没有王府,那他们是不是能真的把这些税银完好的征收上来?”
朱高煦迟疑着说道。
“应该能吧?”
何秋笑的极为恣意。
“你想多了,当地的大户可能一门三进士,家中的亩产很多,可是朝中关系很硬,在这种情况下,又有谁敢于直接逼着这家大户交税?”
“虽然有官绅一体化纳粮的政策在,但做官的还是不敢轻易对这样的进士之家动手。”
“可是大明境内,像我说的这样的一家连着出了好几个进士的地方应该很多吧?”
“云贵地区地处偏远,刚刚收回,文教极弱,就暂且不提了,江浙、福建等地,哪个地方的文教弱了?不说别的,一家出一个进士的就不在少数。”
“有几人真的有魄力,真的愿意和当地的士绅作对,可是又有几人能做到以身作则呢?”
“长此久往,县中官吏恐怕就会把大户该交的钱,全部转移到百姓身上!”
朱允炆迷茫了,你何秋不应该是大力支持改革的吗,怎么现在一直在说改革的不好?
心里这么想着,朱允炆有很直接的问道。
“先生现在的态度是不支持改革喽?”
何秋摇了摇头说道。
“自然是支持的,可是要改肯定是很多东西一并改了,就比如配合着一条鞭法等,把世袭的循吏改为可以升迁,也需要考试的吏员,是不是就能稍微减少在推进一条鞭法时的不可靠性?”
“另外,我之前也说了,这些策略都不过是治标之策,只能延缓土地兼并的速度,所以我从来都没说它是万世之法,还是需要后继之君再行改革的。”
朱允炆听的瞠目结舌,这么大刀阔斧的改完了,未来的后继之君还要改?
那现在闹出来这么大动静又有何用?
本来心中就不欲改革的朱允炆更加不喜欢改革了。
看着半晌不说话的朱允炆,何秋也能看出来他心里在想什么。
可是何秋也确实没有办法,土地问题在封建社会实在就是一个死结,单靠他一人,想要把这个问题解决了,那是不可能的。
何秋能做的就是拖,通过提出的一条鞭法等外加开海,商税改善大明的财政,随后让知行书院的学子们成长起来,试着实行大明版的工业革命。
就连一条鞭法这些,若是想好好落实,少不了让朱棣这类英主上台,也只有这种人,才不至于被手下蒙蔽,让这些措施名存实亡。
何秋觉得,就算是等到朱棣上位,自己又有金手指,能在自己去世前看到工业革命的曙光,蒸汽机的现世可能就很难了。
毕竟在古代社会,想要做到蒸汽机的密封实在太难了,何秋很是悲观,甚至不怎么抱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