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曾泰无法评论这些‘嫁妆’,但是他不想放弃好不容易为百姓想出来的出路。
“小妹所言甚是。”
这事恐怕得恩师出面才行,他人轻言微,是办不到的。
畅聊许久,三人趁着月色赶回镇上去。
临行之时,顾老头把他们叫到一边,避着董梅聊了几句,只见那哥仨不停点头。
翌日,董梅也去了趟镇子。
孔夫子撇下学生,跟她聊了许多。他跟几位老友一起准备编撰一本大字典,提纲都弄好了,叫董梅给看看。
董梅非常慎重地看提纲,不愧是大家,编撰得非常全面,几乎有康熙字典的格局了。
“先生,非常好。”提了几点旁枝末节的意见后,董梅赞叹道。
“你点头了,我这就有底了。”孔夫子谦虚道。
董梅实在羞愧得慌,眼前的这位可是实实在在的学者,“先生,我不过是取巧罢了。”
孔夫子意味深长地瞥了眼董梅,那眼神似笑非笑,弄得她莫名尴尬。
“夫子,您知道的,我这儿可真是没半点墨的。”她自嘲般敲了敲自个的脑袋,“先生慧眼,就我那取巧的字典也是受了您的启发。”
她朝孔夫子投去真诚的目光,希望字典之事不要牵扯到她这位农妇才行。
孔夫子点点头,没有明确回答她。
但她相信,他心里是有数的。
另外,关于黑板粉笔等教具也得到了大部分当代教育者的认同,可以说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正在各地兴起。
突然间,董梅做了一个决定。
“先生,这粉笔的配方我想送给您,至于您作何处理我没任何意见。”
孔夫子一时间惊诧万分。
他不懂经商,虽说这粉笔看着不起眼,价格低廉,但消耗极大,想必能赚不少。
“这怎么使得”
“先生不必多想。”董梅道,“这粉笔不是什么难做之物,我今个不给你,说不定明个就有人做出了类似的呢。再说了,我这边还是照卖不误的,影响不了什么。”
话已至此,孔夫子就不再说什么了。
说来也算是解决了他一难题。国子监的一位老友就隐晦地请他帮忙弄到粉笔的配方,不过人家也说了,不白要,多少会给点银钱。
既然董梅都开口相送,他再提那事反而叫她心里不舒服。
她是诚心的,若是知道他们打她的主意,心里总会有些不快。
这些董梅也是事后才知情的,不过她不并没有不痛快。堂堂国子监,需要的物件必定是正统供应,何须到他们所鄙视的商人手里购买。正因为如此,她才洒脱地将配方拱手相让。
也能省去许多麻烦不是。
这世间的人原本就打上了阶层的烙印,各有各的立场,不能一概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