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6章 内附之风(下)(1 / 2)

大明元辅 云无风 2476 字 1天前

高务实的话当然没有说完。刚才这一通分析主要是告诉与会诸公,当初朝廷默许土默特势力名为藩属,实则自治的原因,但是现在的情况与当时已经出现了一些变化。</p>

《易》为高务实的本经,而他对《易》的终极理解就是:世界永远在变,我须随之而变。</p>

道理简单,但真正的难点在于“随之”。</p>

你要想做到“随之”,意味着你首先要知道这世界在朝什么方向变化,此刻已经变了哪些,变到了什么地步,之后还会怎样变化,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变化多少……等等。</p>

只有认识到了以上这些,你才能充分“顺应天道”,“随之”而变,而不是逆天悖命,自寻短见。</p>

所以,当与会诸公自以为理解了高务实的意思,高务实就必须告诉他们:之前只是告诉你们当时的条件是怎样的,朝廷因此只能如此这般。然而现在,让我们看看局面已经起了哪些变化。</p>

首先,双方在力量上的差距已经进一步拉大了。这一点好解释,当初俺答封贡时,俺答汗虽然没有能力重创大明,但袭边扰民的能力是有的。而他之所以敢不断地袭边扰民,根源在于大明是真的没有能力重创他的主力,也没有能力千里防线处处固守。</p>

说直白点,大明当时既没有能力攒出一支能对土默特搞“以骑制骑”的强大骑兵,也没有足够的国力或者科技优势,能以步兵强行推进、建立据点、蚕食草原的能力。</p>

在这一点上,第一个关键时间点就是漠南之战。漠南之战后,明军在军事上展示了火枪刺刀空心方阵“以步制骑”的强大威能,在政治上又将把汉那吉这位铁杆明粉扶上了顺义王大位,从此开始在政治上逆转攻守之势,也开始逆转双方在关键战力上的态势。</p>

也就是说,自漠南大战之后,大明在政治上拥有了号令土默特的地位,也就意味着原本受土默特制约的其余部落——如鄂尔多斯部、青海土默特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必须服从大明,不得动辄袭边扰民。否则,那我就让土默特去摆平你们。</p>

从这一时期开始,大明与土默特形成了优势互补:大明开始获得越来越多的马匹补充,逐渐扩大了原本颇为精贵稀少的骑兵部队,而土默特获得了稳定的粮食与生活物资补充,抵抗天灾的能力逐步增强。</p>

同时,因为这些马市贸易在蒙古方面全部由土默特的顺义王掌握,顺义王对臣服于他的诸部也拥有越来越牢固的话语权——这意味着,土默特的政治架构开始由蒙古式的“谁拳头大谁发话”开始朝“我分配利益,所以我说了才算”的模式转变。</p>

这可以理解为土默特或者西蒙古的政权形式由“部落武装论大小”的军阀架构,逐步朝“利益分配权”决定论的文官架构转变。</p>

那么问题来了,顺义王手里这个至关重要的马市贸易利益分配权,本质上是从哪来的呢?毫无疑问,是从大明这儿来的——是大明给了你顺义王马市贸易的利益分配权,有效支撑了你的王权。</p>

既然如此,我大明可以给你这项权力,自然也能收回这项权力。前提只有一个:大明有能力在剥夺你此项权力的同时,有效防范你可能的军事报复。</p>

那么,大明有这项能力吗?是的,通过俺答封贡后三十年的此消彼长,大明不仅在“以步制骑”方面比之漠南大战时更进了一步,而且还建立了强大的骑兵部队,“以骑制骑”也不再是幻想。</p>

这就意味着,土默特对大明的军事威胁几乎已经下降到了近乎于零的历史低位,而大明则在原先的强项上变得更强,原先的弱项上获得补强,步骑两军种都能稳赢土默特。</p>

在这种情况下,除非大明强令土默特自杀,否则土默特都只能听从大明号令,决计是不敢有什么反抗之心的。</p>

力量差距的拉大,意味着土默特已经处于完全被动的战略态势,而其次,则是土默特对大明的依靠随着小冰河期带来的灾害日益频繁和严重,变得越来越明显,越来越不可或缺。</p>

在原本的历史上,这个时间段正是努尔哈赤崛起的阶段,而后世不少人往往忽略一点:努尔哈赤之所以能顺利吞并女真诸部,与当时蒙古、女真都面临小冰河期灾害压力也是强相关的。</p>

因为灾害,蒙古也好,女真也罢,生存压力都堪称巨大,而且是一年比一年大。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第一选择都是去抢大明,但大明刚刚打完三大征,余威尚在,实力也还没有特别明显的下降——除了辽东。</p>

因此,当时大明北疆虽然都受到入寇的压力,但却只有实力大损的辽东出了比较大的乱子——即李如松战死事件。不过,李如松战死虽然影响不小,可是很快由于努尔哈赤的崛起,大明开始有了以夷制夷的先决条件,于是花钱买蒙古人与女真对抗。</p>

彼时,土默特因为有俺答封贡创造的马市贸易,选择依靠从大明交换来的物资硬抗,也就是内部解决灾情难题;察哈尔没有马市贸易,只好接受大明的“佣金”,去找努尔哈赤的麻烦——即林丹汗给努尔哈赤写信威胁,最终导致后金斩杀蒙古来使,双方事实敌对事件。</p>

[注:虽然事后林丹汗选择先用大明给的钱来压服东蒙古内部不听他号令的部落,但那不影响察哈尔与后金敌对这一事实。]</p>

总而言之,当时的态势就是整个北方都受到小冰河期的严重打击,西蒙古选择依靠大明舔舐伤口,东蒙古与后金则实际上都是选择先统合内部,再伺机而动——只不过努尔哈赤动作更快,也更顺利,而林丹汗晚了一步,也不太顺利罢了。</p>

本质上来说,面临生存压力的情况下,大家的选择其实不算选择,都是被迫。而且除了土默特因为本就能得到大明的物资而迟迟未动之外,其他两家走到最后都免不了要和大明动武——谁让你家底最厚,但却不肯割肉救我呢?哦,你说你也难,可你南方至少还有收成,你能比我还难?</p>

现在则不同了,随着察哈尔的西逃,在东蒙古方面,靠南的一部分被大明收回直辖,新建、复建了大宁、阜新等城。靠北的部分则被嫩科尔沁等部瓜分,但他们也因为力量悬殊,加上高务实的贸易政策,愿意听命于大明。</p>

女真方面,熟女真各部被高务实软硬兼施地“移镇”去了朝鲜。这样一来,不仅辽东全为明土,后世的吉林和小半个黑龙江也都被大明直辖,迁过去数十万汉民进行“实边”。</p>

然而,辽东还算能比较完全地接收熟女真各部留下的“空地”,吉林和黑龙江就远远不能与之相比了。如此广袤的土地,区区几十万汉人哪里填得满?</p>

现在生女真诸部没有来侵扰,一方面是因为大明如今威势太甚,二来是因为生女真各部本来就在真正的苦寒之地活着,对“苦寒”的耐受力远比大明要强,比“半苦寒”的蒙古、女真也强一些罢了。</p>

问题是,高务实也不知道他们的耐受力临界点在哪,万一这小冰河期的灾情继续加深加重,等哪一天这些生女真也扛不住了,必须南下求活了,那只有区区数十万汉人的吉林和小半个黑龙江怎么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