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苍生社稷鼎(1 / 2)

“功德文箓再如何惊艳,但究其本质,依然是文箓。”

“现在的我,就算没有文箓,文道也依然在稳步前进。”

“文箓,绝不是唯一!”

“这将近两年的时间,我一百八十四颗文道穴窍已然全部点亮。”

“只待文武交融,便能破入六品。”

李长安强迫自己不去看那一条璀璨的金色通天路。

但是识海中,功德文箓散发出的金光越来越强,越来越璀璨,让他根本无法忽视。

时间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功德文箓即将彻底成型。

“三!”

“二!”

“一!”

在最后一刻,李长安猛然将识海中的功德文箓震碎。

“轰隆隆……”

识海中仿佛掀起了无边雷霆。

无数金色的功德金光在识海中炸开。

李长安的精神都为之停顿,仿佛时间在这一刻静止住了。

下一息,李长安猛然惊醒,拼命运转《大周天玄法》,将识海中散乱的功德金光,接引到周身穴窍之中。

脑海中,文窍犹如一颗颗星辰,悬挂在脑海中,照亮了黑暗。

此时,文窍被金色笼罩,并且这些金色正在不断渗透进,每一个文窍的每一寸缝隙之中。

文窍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淬炼与提升,就连其中的诗文星辰也慢慢浮现出金色,散发着金色与白色相间的文气。

这些金白文气,每一缕都相当于之前的十缕,厚重玄妙,让人心惊。

而且每一个文窍之间,也出现了金色纹路,仿佛要将星空般的脑海彻底贯通。

要勾勒出一幅星空天图。

与文道对应,

武道也在经历着史无前例的恐怖提升。

玄黑色的武道内丹上,有金色的纹路攀爬印刻,好似在刻画着神秘的图案,武道内丹正一点一滴变成高贵且神秘的黑金色。

一百八十四颗黑金色的武道内丹,不断向周身涤荡着真气,在潜移默化中修补暗伤,提升肉身体魄。

而武道真气中,也悄然出现了一缕金色。

黑金色的全新真气,同样威能提升了十倍之巨。

就在文窍武穴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时,在李长安的识海中,才真正显现出惊世骇俗的蜕变。

只见一个个缩小了数十倍的金色篆字在识海中汇聚,并且挟带着足足三成功德金光,不断向中间一点疯狂聚拢。

每一个金色篆字像是金铁,又像是锤子。

既成为了金色的一部分,又在不断淬炼着前面的金色篆字。

识海中响起了悠长的钟声。

这钟声充斥着与天地契合的气韵,拥有难以想象的妙处。

李长安感觉自己从头到脚,从灵魂到肉身,都被这存在于神秘中的钟声,洗涤了一遍又一遍。

金色篆字越聚越多,已然逐渐显现出模样。

这次不再是文箓,而是一个散发着古韵的器物。

一尊三足双耳金鼎!

李长安仔细感受着身体的每一个细微变化,但依然为这尊还在不断完善的三足双耳金鼎所震撼。

仅仅只是初步成型,就从这尊鼎上散发出一圈金色涟漪,抵挡全身所有文窍武穴。

留下了神妙的金色纹路,似乎连接了全身各处。

紧接着,一个个金色篆字继续落在这尊鼎上。

将三足双耳金鼎变得越发古朴大气,恢弘磅礴。

仔细看去,还能看清上面的文字,而且这些文字堆叠到一起,又形成了神秘莫测的花纹,摄人心魄。

当最后一个金色篆字落在三足双耳金鼎上,李长安心有所感,沉吟片刻之后,功德金光呼啸而来,在金鼎上留下了五个字。

苍生社稷鼎!

功德因苍生百姓而现。

社为土,稷为谷,土载万物,谷养万民。

《齐民要术》正是因此而现世,取名苍生社稷鼎,再合适不过。

这尊鼎,既是自己未来的圣品文法雏形,又是将来的圣道至宝雏形。

直到此时,李长安才明白。

原来每一卷圣道经文,都会诞生出圣品文法,并且孕育出一件圣道至宝。

二者同根同源,只有一同施展,才能发挥最强的圣道之力。

这是冥冥中的感应。

或者说是苍生社稷鼎给他的提示。

怪不得,即便是陆正居前辈,在当时几可称之为天下第一,也无法发挥出真正的圣道之力。

这才是关键!

既有圣法,又要有与之共生的圣宝,才是完整的神圣。

否则,终究有缺。

眼下,这尊苍生社稷鼎还只是雏形,与自身境界相同,需要漫长的时间蕴养。

圣鼎成型,又是一圈金色涟漪扩散而出,洗涤全身。

下一刻,原本在识海上空飘着的文气,还下方汇聚的武道真气,仿佛找到了归宿。

化作两条长河,汇入苍生社稷鼎中。

“嗡……”

第三圈涟漪从苍生社稷鼎上散发出来。

而这一次,不再是金色,而是黑色白色融合,又掺杂着金色的。

更像是一圈黑白太极图向外扩张,中间的金色将黑白两色分隔开。

李长安的周身,不断有黑色的杂质从毛孔中钻出。

他的身体经受着一次次洗涤与锤炼,好似百炼成钢。

原本俊秀温润的书生模样,似乎又平添了一抹深邃与高贵。

若擦去那些黑色杂质,仔细看去,甚至能发现他的皮肤上,几乎已经看不出毛孔,细腻到让女子都要嫉妒。

李长安不自觉地颤动着,直到这一刻,《大周天玄法》终于彻底七品圆满,并且水到渠成,自然而然迈入了六品。

而且因为有了苍生社稷鼎,文道和武道融合的趋势越发明显,隐隐有融合为一的迹象。

黑金色的武道真气在苍生社稷鼎中,与金白色的文气融合淬炼,而后从中涤荡而出,映照周身。

文道六品,名为德行。

武道六品,名为通脉。

南方赈灾近两年,李长安早已确定好了自己的文道之路,在《齐民要术》写成的那一刻,更是由天地功德在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