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上争吵不停,有的人觉得应该同意,毕竟东黎国和西黎国已经投降了,而且俯首称臣。大周作为天朝上国,就应该表现出胸怀宽广的气度,放了那些俘虏。
有的人不愿意放那些战俘,觉得那是大周耗费人力物力才打赢的战争。如果对方不费吹灰之力就把战俘要走,以后他们还会进犯大周。因此,要让东黎国和西黎国付出代价。
就在大家争吵的时候,萧郁的奏折送到了京城。
东黎国和西黎国想要战俘可以,必须拿钱赎买。一个普通士兵三十两银子,小头目一百两银子……将军十万两银子。
两国不拿银子出来赔偿大周,萧郁不同意把俘虏放回去。
东黎国和西黎国不拿钱,萧郁就把这些俘虏留下来开荒种地,兴修水利。
如果拿钱,银子一部分给朝廷,一部分给士兵,还有一部拨在西塱。
朝堂上争论不休,已经吵了半个月,仍旧没有结果。
礼亲王身边的幕僚,跟礼亲王说:“王爷,这萧郁太过分,他不同意,朝堂上就不敢定论。这都过去那么长时间了,还没结果,足可见萧郁的话,算得上一言九鼎。”
礼亲王也颇为烦躁,“我的确知道萧郁尾大不掉,但现在我要是跟萧郁对上,岂不是让宫里的那两个女人捡了便宜”
“可是如果不压制萧郁,萧郁的势力只会越来越大。”幕僚建议,“到时候大权旁落,您和宫里的两位太后都得不到好处。”
礼亲王听到这话,犹豫片刻,还是摇头,“我不能冒险。”
虽然拥护他的那些皇室宗亲,在封地上有一些兵,但跟萧郁的那些上战场的兵不一样。
最让礼亲王不能接受的是,不能让宫里的两个女人坐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
此时的皇宫里,太皇太后阴沉着脸,对面坐着赵老太爷,赵大老爷和赵二老爷。
“太后,现在是铲除萧郁的最佳时机。”赵老太爷建议,“现在萧郁坚持己见,但朝堂上的反对之声颇多,既然如此,就让萧郁回到京城,跟朝臣说清楚。”
赵大老爷也点头附和,“在西塱,我们的确不能拿萧郁如何,但同样在京城,萧郁也插翅难飞,更何况萧老夫人和萧夫人也在京城。”
赵二老爷想了想,然后说:“太皇太后,现在咱们不动手,不管我们是否答应东黎国和西黎国的投降,萧郁都占尽好处。他们不赔钱,萧郁得到二十多万的俘虏开荒种地,兴修水利。老百姓用于种地休养生息,都念着萧郁的好。”
“东黎国和西黎国愿意出钱和牛羊,这些钱是从西北和西塱那边运过来,直接到了萧郁的手里,咱们也没有好处。趁现在萧郁对我们的提防之心还不强,让他回京城。只要杀了他,接管他手里的兵权,其他的都好说。”
赵家父子三人,觉得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在萧郁羽翼还未丰满之时,除掉萧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