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王李泰看着跟前侃侃而言的郑侍郎,不得不承认,这位荥阳郑氏的长者所言,的确是那么回事。<r/>
<r/>
如果说程三郎的报纸是下里巴人,那么自己所办的《长安文集》,绝对是阳春白雪级别的优秀大作。<r/>
<r/>
或许正是因为阳春白雪级别的高精尖,懂得他的人,都是需要较高的文学功底和文学造诣。<r/>
<r/>
所以,阅读的难度自然是远远超过那《长安旬报》那种浅显直白的类似口语化的行文风格。<r/>
<r/>
“但是,殿下你不觉得,采购《长安文集》的,无一不是我大唐读书种书,又或者是才学过人的才俊之士?”<r/>
<r/>
“咱们《长安文集》在创立之初,为的可不仅仅是跟《长安旬报》一决高下。”<r/>
<r/>
“更是为了让天下读书种子知晓魏王殿下你的这一片拳拳之心。<r/>
<r/>
为的是让了我大唐的文人雅士能够明白那些饱学之士,博学鸿儒,着书立说的那份苦心所在。”<r/>
<r/>
魏王李泰终于舒殿开了紧锁的眉头,起身朝着郑侍郎一礼道。<r/>
<r/>
“多谢郑侍郎指点,若非是郑侍郎,本王险些忘记了自己开创此刊物的初衷。”<r/>
<r/>
“郑侍郎放心吧,本王已经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了,这一次,拜托郑侍郎加快印刷的速度。”<r/>
<r/>
“争取在这个月底之前印刷出来,莫要误了发布的日期才是。”<r/>
<r/>
“另外,本王会亲自再去拜会那些饱学之士,博学鸿儒,希望他们能够继续拿出文章来。”<r/>
<r/>
“殿下能够这么想,那绝对是天下读书人的福祉,殿下放心。<r/>
<r/>
臣会去跟几位同僚商议一下,看看能不能将这《长安文集》派往洛阳,晋阳,甚至是江南诸地是售卖。”<r/>
<r/>
“以免这些市场,尽被程三郎的《长安旬报》所据,长此以往。<r/>
<r/>
那天下人说不定只知《长安旬报》,而不知道还有这满是精品大作的《长安文集》。”<r/>
<r/>
喜欢礼贤下士,又很喜欢跟这些儒雅且又风度姿仪一流的世家大族打交道的魏王李泰亲自将郑侍郎送到了中庭的位置。<r/>
<r/>
这才看着对方快步而去,此刻,去掉了担忧的魏王李泰,再一次激情满满。<r/>
<r/>
没错,本王的《长安文集》,为的可是让那些天下饱学之士,博学鸿儒能够归心于本王。<r/>
<r/>
至于那些市井草芥,由着他程处弼去瞎鼓捣去,这个天下,终究还是高端才俊之士才能够拥有话语权。<r/>
<r/>
至少在这个方向上,他李泰与那些世家大族很有共同语言。<r/>
<r/>
念头通达的魏王李泰转过了身来,朝着管家李公公吩咐道。<r/>
<r/>
“这一期的《长安文集》给孤印十万份。”<r/>
<r/>
管家李公公一脸懵逼地看着突然之间很有精神的魏王李泰。<r/>
<r/>
“可是殿下,若是一期就十万份,那咱们可就亏得太厉害了……”<r/>
<r/>
“些许阿堵之物,能够换来天下才俊归心,本王岂有拒绝之理。”<r/>
<r/>
魏王李泰转过了头来朝着管家李公公不满地道。<r/>
<r/>
“怎么,这样的小事,还需要本王再说第二遍不成?”<r/>
<r/>
“奴婢遵命……”管家李公公还能说啥,只能垂下了脑袋,恭敬地答应一声之后快步而去。<r/>
<r/>
心里边却在不停地盘算着,府中的地些财帛,到底还能够支持多久这样不计成本的消耗……<r/>
<r/>
十万份,那可就是四千贯,哪怕是这《长安文集》一个月只能制作两份。<r/>
<r/>
那一个月也是八千贯打了水漂,一年下来。啧啧……<r/>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