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80年9月5日,怡和以价值11.95亿港元的资产,交换置地发行的,约6400万股新股。其中转移的资产包括铜锣湾世界贸易中心五成权益,以及3300万股会德丰a股。
交易完成后。怡和持有置地的股权增至27.8%,成为置地大股东。
同年10月29日,怡和宣布发行2500万股新股予置地,收取置地约7.6亿港元现金。在此之前,置地已经从股市购入怡和已发行股本的5%。
稍后的11月3日,怡和再以现金在股市购入置地7800万股股票,使它持有的置地股权增加到了大约40%。
到了1980年底,怡和宣布,怡和及其附属公司怡和证券,已持有40%的置地股权;而置地亦持有怡和约38%股权。形成了“连环船”的结构。
可以说,这一策略是怡和主席纽壁坚上任至今,最瞩目、也最具争议性的大动作。
通过大量地占用资金。怡和与置地互相持有对方约四成的股份,两家公司的控制权,确实可以称之为固若金汤了。
同一时间段里,曾经在私下里传得沸沸扬扬的小道消息,华资财团收购怡和与置地,就此烟消尘灭,便足以说明这个“连环船”结构确实非常给力。
如果说财力雄厚的唐焕是最锋利的矛,那么老谋深算的怡和,就是最牢固的盾。
理论上。如果怡和与置地放任不理的话,唐焕确实可以通过从市面收购两家公司中任意一家51%的股份。夺取到控制权,而且还是买一送一。无论是拿下怡和与置地当中的哪一个,另外一个也会同时收入囊中。
但理论毕竟只是理论,而且现在的怡和与置地,用债台高筑来形容也不过为过,花费过高的代价收购到手中,未必会划算。
因此,唐焕和怡和的龙争虎斗,虽然已经升级成为了全面战争,但大佬们总有心平气和的时候,到时候自然会坐下来讲和。
比如,已经领教到了华人首富厉害的怡和,把之前争夺过的香江电话或者香江电灯控制权,拱手让出来,给唐焕一个台阶下,从而就此结束这场资本的战争。
当然了,在此之前,怡和与置地的股价肯定会发生激烈的变动,而这对于有志在股市打拼的人来讲,未尝不是一个可操作的机遇。
《信报》的新增读者群体中,绝大部分就是为了这个结论而花钱买的报纸。
香江这个弹丸之地,投机之风盛行,官方许可的赛马会,各种私人财务公司……无不一一在某个程度上佐证着这样的普遍性社会心理,甚至影视作品当中的反映更为直接一些。
《信报》这篇报道的分析,说得冠冕堂皇一些,为大家指引投资理财的方向,但实际上还是避免不了有几分投机的意味在内。
而在股市上的反应就是,怡和与置地的股价持续地上涨,成交量也放大。
这两家公司的盘子都很大,自然能在股市里满足众多参与者的需要,甚至连带着像牛奶国际这样的怡和系关联公司,也在股价上涨之列。
当然了,表面上看起来,怡和稳如泰山,唐焕则注定必将面临难度很大的操作技巧考验。
……
唐焕在日本视察工作之余,注意到电影《少林寺》来到了这里,海报之类的宣传,可以很轻易地看到。
这让唐焕记起来,在原本时空里,《少林寺》的票房表现,不但在香江一鸣惊人,而且在日本同样表现不俗,拿下了三四十亿日元的票房,折合成美元,则在1000万到2000万之间。
在唐焕看来,之所以如此受欢迎,自然是因为电影本身的质量决定的,众多精彩打斗的场面,几乎完全是通过长镜头来一气呵成地表现的。
这类虽然朴素但却诚意十足的风格,确实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倒也迎合了时下大家观影的口味调剂需求。
另外一大助力就是,《少林寺》在日本的发行,完全交给了东宝。这个日本坐地户,为了自己的钱袋子,自然要不遗余力地运作。
在美国那边是同样的道理,华美娱乐几乎算是免费取得了《少林寺》的授权,而通过联美的渠道运作发行时,部下们就干劲十足。
盖因小霸王街机平台上的《街头霸王》,正席卷全美,其中的武僧,人气自不必说,《少林寺》正好借上东风。
据联美估计,取得1000万美元的票房,应该问题不大。
这笔生意,说是白捡了一笔钱也不为过了。
事实上,按照欧美的观影标准来看,《少林寺》属于所谓的cultfilm——邪典电影,即只是在小圈子内被支持者喜爱及推崇的电影,也可称之为非主流电影或另类电影。
这种电影通常难以获得小圈子外的大规模票房成功。它不是一种严格的电影类型,也不是一种电影风格。
因为所处的地区不同,cultfilm的定义非常难下定论。
比如华语文化地区的武侠片,在当地列入主流电影,广泛且成功地得到商业利益,但在欧美地区则被视为cultfilm。
虽然之前有过不少传闻,继和记黄埔、九龙仓纷纷落入华商手中后,华资财团的目光开始盯上了置地,甚至怡和,可不论真假与否,都没有像周密的行动如此昭然若揭。
正当周密迟迟不做正面回应,外界猜得热闹的时候,怡和主席紐壁坚坐不住了,在非正式场合洋洋得意地宣称,“所谓的收购,简直是一场笑话,我早在前年便做出预防性的安排,怡和与置地交叉持股百分之四十,九龙仓的那种大意失荆州,不可能重复上演了。而且大家不会没有注意到目前市场是如何反应的,怡和与置地的股价正在上涨。(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