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1章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2 / 2)

明末称雄 木子蓝色 1562 字 2022-10-06

常识判断主要测查报考者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判断的基本能力,重点测查对国情社情的了解程度、综合管理基本素质等,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地理、环境、自然、科技等方面。

这很多内容都是他这个老进士所不理解不明白的。

唯有策论,但还算唯一正常的。这上面也有一道策论题。

策论:《论语·八倄》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过去所谓夷狄,就是文化落后的边疆地区,孔子的思想是以文化为中心。凡没有文化的,称为夷狄,因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这四种族在当时是没有文化,非常野蛮。中国则称中夏、中原。是有文化的。

如楚国虽自称蛮夷,其后文明日进,中原诸侯与之会盟,则不复以蛮夷视之;而郑国本为诸夏,如行为不合义礼,亦视为夷狄。

孔子说那些蛮族落后地区的人。也有有君主、酋长。但光有形态,没有文化,不如夏朝、殷商,虽然国家亡了,但历史上的精神,永垂万古,因为它有文化。

所以我们知道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国家不怕亡国,亡了国还有办法复国,如果文化亡了,则从此永不翻身。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夏朝虽然亡了,但夏朝的文化,一直流传下来。

题目:材料中的文化一说,耐人寻味。请你依据自己的心得理解,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给定材料,观点正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字数一千以上。

这道策问以论语中的一句圣人言做为题目,考的却是华夷、文化这样的重要内容,很有考点。这也算是整个试卷里,唯一还算让他满意的地方了。

可除了这道题,其它的都考的是些什么乱七八糟啊。

刘钧看出了礼部尚书的心思,道,“你们回去后好好研究下这张卷子,今年的乡试、会试都要按此卷出题,绝不允许再考八股制艺。你们可以适当的加一些圣人经典考题进去,但只能最多点到试卷分数的三成。”

不顾这些礼部官员们的惊讶,刘钧继续道,“今年科举,乡试,按省划片考试,各省乡试今年资格考试即科考录取数为六万人。”

此时全国的生员也就是秀才大约有六十余万,秀才们参加乡试之前,得先参加科试,也就是乡试资格考试。须取得乡试资格,才能参加乡试考举人。

现在刘钧给出一个科试录取人数,六万,意味着科试的录取率为百分之十。

“今年各省乡试总录取三千人。”

这意味着今年将产生三千名新科举人,这个数字远高于明朝历届,一般明朝时每届录取的举人也就在一千四五百人左右,刘钧直接翻了一倍。但六万人中录取三千人,这是百分之五的录取率。

全国录取三千名新科举人看起来不少,但刘钧又加了一条,这些录取名额按省划划分,每省百余人。

这样一来,如东南的那些文化比较发达的大省,如浙江和江北江南江西福建诸省,就会很吃亏。因为三千个举人名额是平摊到各省的。

不过考虑到现在省份比较多,好多新设的省根本没什么人,因此刘钧把全国划为分七大考区。

分为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七大考区。每个考区有四百余个名额。

“今科会试,将录取六百名进士。”

今年乡试会新录取三千名举人,但原来考上的举人,也会继续参加考试,因此会试参考的举人会很多,最少也有五六千人。

刘钧在提高了举人的录取率后,也把进士的录取率提升了。

反正现在不比不明朝,别说考上秀才,就是考上举人、进士,也不会有什么优免特权,如今是官绅一体纳粮时代,就算是官员也得照章纳税,因此就钧不在乎多录取千八百的举人进士,反正也不要成本。

而且刘钧也有意想要从科举中选出一批优秀的人才,经过培养后,用来取代那些并不合格的现任官员。

“会试考试,到时则按南北中三区取卷,各考区各取二百名。”

明代时,就因为南北地方的文化水平差异,出现过文化发达的江南地区长期垄断录取名额的现象,甚至还在朱元璋时期发生过南北榜的事件,第一次录取的进士,全是南方人,引发北方士人大为不满,激化了南北地区矛盾,迫使朱元璋不得不采用铁腕手段处置此事。

后来便采用分地区取进士的南北卷,规定南卷取十分之六,北卷取十分之四,后来,又从中分出了中卷。

这个南北卷中制度,就是为了平衡地方文化差异,保证国家的科举取士最后取的全是南方人。

现在刘钧更干脆一点,乡试划分为七大考区,而会试考试,则分南北中三卷取士。

所有的士子按照各自的籍贯在相应的考区报考参举。

这样一来,虽然选取的六百名进士,不会是全国成绩最好的六百人,但选官员,又不是选科学家,并不一定要成绩最好的,兼顾公平,这相当重要,毕竟科举取士,选出来的都是未来的朝廷官员。

(未完待续。)

PS:  求票票!谢谢因为了解.、我肥逍遥、我爱我姐我弟、栎阳樾诸位的支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