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复设东江(2 / 2)

周思昭由此而辗转反侧,心知必定会因此而遭受金州旗人的疯狂报复,虽然自己是个驻守在金州的汉军统领,但是汉人的职务在旗人面前,根本就是个笑话,还不是和猪狗一般的活着。

六月间某一天夜晚,周思昭床头忽然多了一封信,署名大明臣,将中原发生的事情和朝廷新发诏令都写了个一清二楚。

两次大捷、枭首阿巴泰、罪己诏、筹建忠烈祠......

以上这些等等往常想都不敢想的好事再次触动了周思昭的神经,他根本就不敢相信这些是真的,但以周思昭的立场来看,当时恰好是归明的最好时机。

昔年毛文龙为袁崇焕矫诏所杀,但继任总兵陈级盛却不能有效管束诸将。

刘氏七兄弟在毛文龙时期都是南征北战,在东江诸将之中有骁勇之名,但毛文龙死后建奴开始散步有关刘氏兄弟降清和朝廷要诛杀刘氏兄弟的传闻,导致东江诸将人心惶惶。

作为继任总兵,陈级盛没能及时安抚刘氏兄弟,这也使得诸将之间的嫌隙越来越大,后由于各种原因,刘兴治悍然挑起兵变,将陈级盛及其亲兵一百余人全部杀死,而刘兴基反对其兄,与张焘、沈世魁等人又杀了刘兴治。

当时周思昭就在反对刘兴治的诸将之中,在那场兵变之后,派来的继任总兵叫黄龙,早年就曾在辽东征战,虽然能力和威望都够用,但东江镇却再也扶不起来了。

黄龙接管过来的东江镇人心不齐,诸将离心离德,已经有一大批渡海去投了后金,早不再是原来的东江镇。

并且自那以后,东江镇就再也没有什么军饷和粮草补给,其余的人就像是被朝廷抛弃的孤军,孤苦伶仃的飘荡在大海上。

虽然黄龙和周思昭仍然本着忠君为国的心思,但四分五裂的东江镇却明显不如当初,最后黄龙带着亲兵战死在旅顺口,为国战死沙场,最后居然连个荫福都没能拿到。

这最后一件事触动了周思昭以及其余东江旧将的神经,一时义愤之下,他也只能跟着最后一批人投降后金。

崇祯皇帝自打穿越过来那时候起,就已经有意把东江镇再搞起来,只是苦于无人策应,接到多尔衮北返的消息之后顾不得高兴,赶紧派厂卫乔装去辽东探查缘由。

对于多尔衮来说,这次入关显然是所谓入主中原的天赐良机,能让他一声不吭的跑回去,很可能是给洪承畴那封书信起了作用,建奴老家有人闹起来了。

厂卫在辽东的势力虽然在明面上已经不复存在,但几百年的底子满清是不可能直接连根拔起的。

在东厂和锦衣卫的大力寻查之下,还是发现了许多隐藏极深的密探,由此周思昭这个名字也就是被报了上来。

身在冬暖阁的崇祯皇帝听闻此事后极为重视,正好有意将厂卫的势力在辽东重新弄起来,便是直接让王承恩和李若链共同去办。

周思昭这个人作为首先起事的毛文龙旧部,在崇祯皇帝这块儿的作用极其重要,好不容易有人敢起来闹事,那肯定是要借此机会狠狠给建奴一个下马威,让他们知道谁才是真正的蛮夷!

不过提到这些人的处置方式,崇祯皇帝也有些头疼。

这些人在历史上投降建奴,再让他们回来,也难保不会因为什么事情再投降回去,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把东江镇再搞起来。

让毛文龙的旧部和辽东归明的有识之士都去东江,这样算是一举两得,既给这些人一个妥善的安置地点,也能把建奴心头的这颗钉子再钉回去。

现如今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和这些人讨价还价,而是用尽可能多的利益把他们拉回大明这边。

好在王承恩深谙此道,他与李若链商量许久,决定分别派人去联系李成仁、周思昭还有洪承畴,将朝廷的意思说清楚,也好打消他们的顾虑。

眼下还有一件事不甚清楚,周思昭这条线,到底是因为偶然因素,还是老谋深算的洪承畴给牵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