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二章 :晴天霹雳(2 / 2)

杨士奇低垂着头,一听这个,心里便警觉起来,结合陛下此前的种种作为,杨士奇知道,这是一次特殊的考验,但凡出任何纰漏,都可能引火上身。

杨士奇道:“观点倒是新颖,不过微臣只是草读了一二,许多事,也未必认同。”

这句话,带着点儿模棱两可的意味,他不能说陈学好,也绝不能说陈学坏,说陈学好,则他杨士奇就成了过街老鼠,若是说个坏字,不免陛下不喜。

杨荣则是答道:“微臣倒是想读一读,看看这陈学,到底说的是什么,可惜公务繁忙,一时腾不开手。”

杨荣也聪明,索性告诉陛下,自己还没有读,既然没有读过,自然不晓得好坏了。

朱棣笑吟吟的道:“朕看哪,你们要读一读,好好读一读才好,当然,这是题外话,方才郝风楼进言,说是南北科举虽是解决了诸多不足,却还是过于草率了,那郝风楼曾在谅山,对西南的风土人情耳熟能详,说是那里的教化总是不彰,究其原因,无非有二,其一是穷山恶水,这天无一日晴,地无三尺平,土地贫瘠,种不出粮来,这人穷则志短,自然也就遍布刁民了,杨荣,你是福建人,福建那儿,大致也是如此,你来说说看,郝风楼说的可对么?”

福建这时节,除了泉州一带,其他地方,确实是穷困潦倒,以至于许多人实在活不下去,不得不违反朝廷禁令,扬帆出海,或是背井离乡迁居海外,或是做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杨荣连连点头,道:“郝风楼所言不差。”

朱棣慢悠悠的道:“这其二,便是那儿的读书人,虽也用心苦读,可终究及不上江浙考生,这不免教他们有些灰心冷意,这人一灰心,不免也就厌倦这经义了,况且举业不成,就不得不另谋出路,因而在那里,肯读书的人家,却是寥寥无几,这样下去,朝廷的教化,如何推广?”

杨士奇和杨荣连连称是,心里却都在想,陛下说这些,是为了他们?他们想到外间的一些流言,不禁有点儿担忧,生怕陛下正如外间传闻那般,要……

果然,朱棣微微一笑,道:“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如今朝廷已收了交趾,这西南也算是半壁江山,岂容这般溃烂下去,朕左思右想,决定在南北榜之外,再设一个小榜。”

小榜……

杨士奇心里哀叹,该来的总算是来了。

倒是杨荣却是面无表情,其实他对庙堂半江西的情况也十分不满,自己是福建人,福建那儿,人才寥寥,朝中的福建人并不多,于是不免势单力薄,他也深知,若是这样下去,只会让相当横行,假若真能设一个小榜,而福建能添进小榜去,似乎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甚至说起来,还算是为家乡做了一点贡献。

古人最是恋乡,盖因为交通不便,一旦你从乡中出来,尤其是杨荣这样的人,跑来京师做了官,那么可能,只有到白发苍苍,垂垂老矣时,才能致士告老回去,这一别,就是数十年,数十年的时间,早已将在乡中的一些不快忘却,反是将那点点滴滴的小事,化作了一缕缕忧思。

“二位爱卿,怎么看?”

杨士奇便道:“陛下,微臣以为,此事事关重大,不可一蹴而就,理应从长计议。”

杨荣却在一边不做声,打着自己的盘算。

朱棣不禁笑了,道:“若是从长计议,朕为何要召二卿来此商议,这件事,朕心意已决,必须立即着手办理,朕还有一个主意,那就是这西南和闽粤诸省,陈学颇为流行,这陈学也是经义文章,也是孔孟之学嘛,小榜的考题,将来就选用陈学的经典罢,此事,二卿怎么看呢?”

杨士奇一听,差点没一下子瘫坐地上。至于杨荣,一开始还在打着小算盘,为自己的家乡牟取福利,可是一听到陈学,顿时脸色也是垮了下来,这……未免太过疯狂了。

……………………………………………………………………………………………………………………………………………………………………………………………………………………………………………………………………

中午爬起来,头晕脑胀,额,昨天跨年,好像喝了点酒,所以睡迟了,一更送到,同学们给点保底月票,感谢。(未完待续请搜索飄天文學,小说更好更新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