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朝贺(1 / 2)

一次次的开炉和锤炼,最重要的是取得数据。

郝风楼让铁匠们养成一种练了一炉铁之后进行记录的习惯。这一次的火候大致是多少,风力多大,熔炼了多少时间,铁水的色泽,添加的焦炭多少,都需要有经验的老匠记录下来,再根据炼出钢铁的好坏,继续进行修正,以此来提高。

其实就创新来说,此时的天朝绝对算是一起绝尘,无论是四大发明,单单就炼钢,便早已有了灌钢法和焦炭炼钢法,而这些方法在西方直到工业革命之后才出现,即便是倭人自以为傲的倭刀,也是脱胎于唐刀,只是虽是创新,却没有发扬光大,反而踏步不前。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郝风楼总结出来,其实说白了,就是没有科学的方法,如何用新技术炼出好钢,需要不断琢磨,不断的修正,多多少焦炭,炉子的火候多少合适,偏差一点,得出来的结果可能就不同了。

此时一本簿子里已经密密麻麻的记录了无数的资料,郝风楼鼓励大家探讨,相互传授经验,自然,其实也有人想要藏私,不过郝风楼直接将铁匠分为两组,告诉他们,两组之间,每月都根据炼出钢铁的好坏进行比对,哪一组炼得好,将来的工钱加倍,没婆娘的想办法给你找婆娘,有婆娘的会提早把你的婆娘接来。

于是大家都不敢藏私了,每日生炉锤炼之余便是聚在一起根据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而出来的钢铁也显然比此前要好了不少。

除此之外。郝风楼还鼓励在出铁时,让他们添加其他的矿物进行实验。有些矿物能增加铁的硬度,郝风楼没有多少化学知识,一切都只能靠这些人自行摸索。

许多人以为穿越回去,总是主角亲力亲为,仿佛自己掌握了物理化学,便可无往不利。可是郝风楼并不这样,因为他是半吊子水,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在适当改进之后培养出匠人们较真和科学的精神。找到了方法才能不断进步,正如后世的科研人员一样,他们未必是灵光一现就创新出什么,而是用各种的材料进行比对和实验,正如爱迪生发明电灯泡一样,其实并非是他绝顶聪明,而在于他的毅力。为了延长灯泡的寿命,他用铁丝、钢丝、银丝、金丝重复不断的进行实验,记录数据,最后才找到了钨丝,完成了一个举世的创举。

从中得出来的教训就是,要发明创造。并非是靠苹果砸中脑袋,说穿了,其实就是这种科学的素养,有不断去尝试的精神,当然。更重要的是你得有银子,有了银子。你才可以将一锅锅的铁矿石和焦炭送进炉子里去,结果得出一炉炉的废铁废钢。

郝风楼发现自己居然很差钱了,这确实是个无底洞,若不是东华门那边撑着,多半自己真要打算一辈子住在这儿的茅棚子里了。

只是经过半月的不断尝试,工匠们渐渐掌握了规律,炼出来的钢铁不但在使用焦炭炼铁法大量降低成本以及产量大大提高,而且钢铁的质量也有了跨越式的进展。

完成了这一步,以后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次强度和韧性的变化都将无比艰辛,不过郝风楼依旧在鼓励工匠们继续琢磨。

这时候,郑和来了。

“师兄。”

这一声师兄叫得很热络,让人怪不好意思的。

郝风楼现如今的形象不是很得体,黑了一些,衣衫也有些脏乱,郑和见了他,只是苦笑。

郝风楼将他引到住处,请他吃茶,道:“这里艰苦一些,不知师弟前来,可是有陛下口谕?”

郑和道:“陛下让我来看看师兄,想问问这里的进展。”

“进展还不错,你回去禀告陛下,请陛下宽心。”

郑和踟躇一下,道:“有一件事,倒是想和师兄说说。”说罢,先将京师里的一些新闻拿出来说,最后道:“再过半月,就是比试刀剑的时候,许多人摩拳擦掌,这事儿本是师兄和倭人较劲,谁晓得现在却成了太子和汉王之争,据说太子和汉王如今都暗中卯足了劲,陛下也一直在关注,似有不悦。”

儿子们借着任何机会都不惜要打得头破血流,换做是郝风楼,估摸着也不高兴,帝王心术这东西虽然没什么不好,搞个平衡政策也算是创新机制,可朱棣虽是天子,也是父亲。

郝风楼叹口气道:“汉王这家伙还真是好了伤疤忘了疼,这种事和太子有什么可争的。”

郑和莞尔:“我去看师傅的时候,师傅说,照这么下去,没准会出事,叫我来提醒你,汉王一向自负,到时候殿前争执起来,师兄没有必要掺进去,有些事顺其自然才好。”

郝风楼道:“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