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这些地区的民众,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水上作业,有简单的船只,也能出海捕鱼。
相对而言,安息帝国的局势动荡,对这一带地区的安息帝国民众的影响并不大。
换句话说,就是无论如何,这些地区的民众,他们都是饿不死的。他们拥有着无比丰富的海洋资源。
但问题是,镇守这一带地区的帝国盟军却不会让他们好过。在撤离之前,帝国盟军对这一带相对较为富裕的地区进行了多次的劫掠。直接对这些地区的安息帝国民众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还有一个情况,就是这些地区,与西部的伊斯兰堡地区一样,这一东一西,都是离安息帝国的政权中心比较偏远。
正所谓山高皇帝远,所以,这些地区的民众,对安息帝国其实是没有什么的归属感可言的。
甚至可以说,这些地区原本就等于是脱离安息帝国的中央集权的管治的。若非要构建这巴基斯坦防线,恐怕帝国的军马也不会开到他们的地区来,更不会在他们的地区上修建了一座关城。
然而,就是这些帝国盟军的军马害惨了他们。他们的丧父亡子,妻女受辱。
原本似是与世无争的他们,心底里已经充满了对帝国军队的仇恨。
而汉军一来,就攻击那些安息帝国的军队,赶跑或杀死了在残害着他们的军队。这一下子,汉军便获得了这些当地人的友谊。
尤其是汉军并没有对他们表现出有什么的恶意,甚至,看到他们的惨况还伸出了援助之手。这一下子就推翻了早前安息帝国在他们当中宣扬的汉军的恶劣的形象。
这也给大汉在跟着下来,在他们的地方开设官府机构,对他们实行统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
这些地区的民众,其实普遍都是一些土著人。文明文化落后,但是,那些土著人,他们虽然有着比较偏执的部族意识,但却也有着一定的善恶之分。
对于能够善待他们的汉军,他们还是比较认可的。能够接受大汉的统治的。
一般,这样的民众,他们一直来,其实都会有着一种比较清晰的认识。那就是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较强,并且,自我会以弱势的群体自居,面对更加强大的对手时,他们大多都会臣服,比较乐意接受强者的统治。
其实,他们这些地区的人,和印度地区的人差不多。可以从后世被大英帝国轻易殖民的情况当中就可以看得出来。这一带地区的民众,他们的奴性是比较重的。
如此,就更利于大汉的统治了。
而孙策对于巴基斯坦东部卡拉奇一带地区的治理,却并没有如西面的伊斯兰堡地区那样,并没有计划集中在一座城池来搞。
因为孙策认为,暂时并没有这样的必要。
主要是他所率的汉军赶跑了卡拉奇的帝国军队之后,当地的民众,他们就比较顺从的接受了大汉的统治。
而根据他们的生活状况来看,他们就算是没有大汉的治理引导,只要没有外来的敌人对他们进行侵犯劫掠,那么他们自己就能够做得到自给自足。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如果大汉方面还强行要将他们抓捕到一座城池当中,再通过施舍一些恩惠来获得他们的顺从。那么这就似乎有点似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了。
如此恐怕不仅不能获得这些地区的民众的归顺,反会引起他们的反抗之心。
如此,孙策便干脆没有将他们集中起来治理。而是先将这些地区设立州郡。
然后将官府机构设立在他们所生活的地方。
如此,大汉所控制治理的,便不再是一座城,而是一大片广阔的区域。
还有,孙策认为,在这些地区,不会有如西部地区的危险。西部地区,如果没有一座城池镇守着,极容易出问题。
可在这海边的地区,汉军的船队可随时支援各处,所以,没有必要再集中起来搞起一座大城来。
当然了,如果再往安息帝国的内陆深入,那么就有必要设立驻军的城镇了。
但是,现在还真的不用,因为,安息帝国方面,似乎已经为汉军修建好不少的城镇了。
早前的帝国盟军,为了抵挡汉军的进犯,他们不仅修建了巴基斯坦防线,于印度河的西岸沿岸,修建了许多关卡关隘,还于他们的内陆地区,修建了不少的城池。
这些城池,原本的主要作用,其实就是供巴基斯坦防线的数百万的守军屯积物资所用的。
但现在,帝国盟军已经退走,而乘下来的安息帝国的军马,因为他们自己的帝国政权崩溃,民间大乱,他们也早就已经失去了继续镇守抗击汉军的意志。
他们还留在关隘关城当中,主要是因为他们只有这样,才还能有粮可食,他们这样,才可以抱团取暖,才能从别人的手里劫掠到他们所需的物资。
若非如此,这些安息帝国的军马,恐怕也早就不知道逃到哪里去了。
所以,现在孙策,他只需要夺取那些原帝国盟军所修建下来的一些关城便可。没有必要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修建什么的新城了。
但是,在地方设立大汉官府是必须的。所以,孙策现在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如何在这些地区设立地方官府,如何对地方的那些民众进行有效的统治。
因为这些地区的民众,对汉军有一种更主动顺从的倾向,所以,汉军还真的不好再用强。
唯有就是利用引导的方式去治理好这些地区的民众,让他们最终能为大汉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