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九章 汉未名士郑玄(1 / 2)

郑玄,字康成,北海人。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他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他对儒家经典的注释,长期被封建统治者作为官方教材,收入九经、十三经注疏中,对于儒家文化乃至整个华夏文化的的流传作出了相当重要的贡献。

郑玄对于数理计数方面,亦造诣极深,是真真正正的知识渊博的博士。他经注详于典章制,名物训诂,统一了今古文之争,对后世经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他生于127年,如今,已经60多接近70岁了。

郑玄一生,钻研学问,多次拒绝出仕。仅只有少时,迫于生计,不得不出仕为吏,但是很快,便得到当时太山太守、北海相杜密的赏识,升到郡府为吏录,让他可以接触到更高深的学问。不久,他为了学得更多的学问,辞去吏职,四处游学,拜得多位当时的名士为师。

拜得当时兖州刺史第五先元为师,先后学了《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等等,又从东郡张恭祖学习了《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等书。

学以致成,使得他成为河北山东一带首屈一指的大学士,名士。

郑玄虽然已经学富五车,但却觉学无止境,知识越渊博,他就觉自己的知识越不够用。因此,通过好友卢植的关系。再拜扶风马融为师,直到郑玄40多岁了,这时他已成为全国著名的精通今古文经学的大师了,于百家之学无所不通。

郑玄返回山东。“客耕东莱”。 一面种田维持生计,一面教授门徒。无数弟子,随郑玄隐居学习学问。

后又受到党锢之祸,他因早年与杜密等一众人为友。亦被朝廷视为“党人”,遭到了禁锢。

本来,像郑玄这样,已经名满大汉的著名名士,是会被朝廷召进朝廷出仕的,但偏偏发生了党锢之祸,这等于是断了郑玄出仕之门,但郑玄本就无心仕途,更加专于学问。

后来大赦。召郑玄进宫。他拒绝了。他一直隐居授徒,一边钻研自己的学问。黄巾暴乱之后,大将军何进为了笼络人心。征辟郑玄人朝为官,并派人强迫郑玄入朝。郑玄到了京城洛阳之后。受到何进礼待,但郑玄拒穿官服,仅只一夜,就寻机逃离洛阳。之后数次,朝廷亦征召郑玄为官,郑玄都拒不进朝。

后来董卓进京,亦想征召郑玄进朝为官,但郑玄不予理会,一直过着隐居授徒的日子。

现在嘛,本来经过天下群雄讨伐董卓,天下群雄并起,四处战乱之后,许多人都忘了郑玄这个人了。

刘备也没有想到,郑玄会突然出现在徐州。

事实,郑玄为了研究学问,一直都在躲避着朝廷的征召。

如果不是因为一些私事,郑玄可能都不会现身于徐州。

原来是这样的,曹操之前夺得徐州之后,得知郑玄的消息,派人去想征僻郑玄为官。

毕竟,郑玄的名气实在是太大了,如果可以请出郑玄到朝廷来为官,可以显得曹操的这个朝廷似乎更加的正式正统。

可惜,郑玄看出,曹操与董卓本质上是没有什么分别的,为了躲避曹操的征召,他躲到了新汉朝去。

嗯,新汉朝设立了那么多的学府学堂,听说有许多他前所未见的新学问,这些都大大的勾起了郑玄的兴趣,尤其是新汉朝的学府当中,新开设的一些数学几何方面的科目知识,让郑玄一下子就迷上了这些知识学问。

本来,郑玄的名气太大了,不管出现在哪里,都瞒不过别人的。但是,偏偏,他到了新汉朝的学府当中学习新的学科,居然就没有一人知道。包括了本就与他认识的好友卢植、蔡邕等人,都不知道郑玄居然到了新汉朝,还混进了学府当中。

说起来还真的有点可惜,现在刘易也在洛阳,如果知道郑玄就在洛阳的话,刘易一定会想尽办法留住郑玄的。

他之所以出现在徐州,是他得知袁绍出兵攻击北海,而北海太守孔融是他的弟子,他对于这个弟子,还算是比较满意的,本也希望这个弟子不要太过热衷于出仕的事,能够跟着他一起做学问,他也好将自己的所学传授给孔融。郑玄已经老了,他实在不想自己一身所学随他深埋地下,希望能够有人可以继承他的学问。

本来,他也有心在新汉朝的学府就教,将自己的学识传承下去。但听到孔融有难,他觉得要先救出孔融,让他经历这次失败之后,可以将心思放到学问上面去。所谓一将难求,但是真正聪明的能够做学问的子弟却更加的难求。他实在是不想孔融丧命于战火当中。

还好,郑玄及时赶到了北海。孔融之所以可以从北海逃走,也是袁绍看在郑玄的面子上,饶过了孔融。

但让郑玄觉得生气的是,孔融还无心专于学问,反而说什么的现在大汉祸乱,民不聊生,他如何能看着大汉百姓,看着天下苍生受苦受难而不顾呢?他虽然失去了北海,但孔融觉得,他还应该要为朝廷尽一份心力,一天大汉还没有平靖,他就无心做学问。

嗯,这个,就是郑玄与孔融的分岐之处。

孔融为了免得先生迫他研究学问,他知道先生必是会去新汉朝,所以,他寻得时机,便偷偷的跑到了许都去,前去投了曹操。

弟子如此,先生几乎被气病,所以,才会停留在徐州。

郑玄少时,有神童之称,孔融亦然。

不过。世上还有说,孔融小时聪明,大时了了。郑玄知道,孔融并非是长大后就平庸。而是他没有将心思放在学问方便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