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百姓真穷,民生真苦,官府真混账(中)
吴锦堂一听这个名字就笑了起来,压低声音对柴东亮道:“这是咱们的厂子,给三芯插座厂做配套的,就在安庆城里,都督事情忙,这些办分厂的小事儿就没向您说。”
柴东亮的脸冷了起来:“咱芜湖工业园区的厂子都是这样吗?早上五点上班,晚上七点下班?”
吴锦堂点头道:“是啊,都是这个规矩,不光是咱们的厂子,全安徽都是这样,上海的厂子也是这个规矩。”
柴东亮苦笑道:“这工人也太苦了些。”
吴锦堂深有同感道:“咱中国的工人可真好,再苦再累都不闹事儿。”
柴东亮的脸色一沉道:“多混账的东家,把人当牲口使就算是牲口,还知道要让它们歇歇,别累坏了。’
这句话的声音不大,但是语气已经很重了,吴锦堂晓得柴东亮肯定的动怒了。
卖馄饨的老头也听见柴东亮的这句话,立刻反驳道:“这位爷,您这话我就不爱听了,这年轻人掏点力气算什么啊?您去打听打听的,咱全安徽有几个厂子发工钱的?别的厂子最多是管口饱饭,我家二娃子干活的厂子,一个月可是匀匀实实发五块钱呢我和老婆子卖馄饨,起早贪黑一个月连一块钱都赚不到,没有二娃子发的工钱,全家的嚼谷都没着落????这样的好东家打着灯笼都难找,我知道您是心疼我们穷人,可咱啊,就是这命???城里还好,哪怕要饭都能活人,您没去过乡下吧?卖儿卖女的多了”
柴东亮顿时无语,,要知道在流水线上干活是片刻都不可能偷懒的,否则下道工序就没发工作。一天十几个小时的高强度劳动,即使这样的条件,都会令普通老百姓觉得非常满意了。
“老人家,这乡下不是也在土改吗?分了地日子就好过了”柴东亮过了半晌才道,自己都不明白说这话是安慰老头,还是安慰自己。
老头摇头道:“要说咱们安徽的都督,那是没说的,分田给穷人谁敢说不好?其实,有些逃到城里的人不是乡下没地,他们有田不去种???您老没到过乡下,不知道那里的日子是怎么过的。甭说没地了,就是分二亩田也顾不住一家人的吃喝,好年景半年瓜菜半年粮,要是多少遭个灾就只能把田地撂荒了,全家到城里讨饭了???咱安徽算是好的,都督府在城里搞了十几处粥棚,街上看不见饿死的人,你到江西、河南去看看,那里甭说乡下,省城里饿死人都没人收尸???哎,咱老百姓啊,这个命比草叶还薄,日子比树叶还稠(愁)啊”
柴东亮楞了半天,莫非自己搞土改搞错了?在另外一个时空,台湾和日本就是土改之后,老百姓才吃上了饱饭,同样的方法为什么在安徽就行不通呢?
思索良久,柴东亮才恍然大悟,日本、台湾是二战之后才土改的,种子都是经过良种繁育的,又有化肥增加产量,还有农药对付病虫害,而且有政府统一兴修的水利工程,所以小面积的耕地也可以保证收入。而现在的安徽农民,一亩上好的天字号水田,亩产不过三百斤,普通的地字号中等旱田,产量只有一百多斤。
就算一家四口人吧,如果只有三五亩土地,丰年的时候勉强可以半饥半饱,灾荒之年除了逃荒要饭还有什别的办法?仅仅靠土改还是无法解决老百姓吃饭的问题,农业科学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改进,也绝对不容忽视。
任何一项改革都是大工程,绝对不像小说中说的那么简单。
老人的话,令原本热闹的场面顿时冷了下来,宋教仁、杨士琦等人平日关心的都是国家大事,从来没见过普通民众的生活是何等的穷困。
“各位,赶紧吃吧,馄饨凉了就不好吃了,我也是老了话多,几位爷甭见怪。”老头给锅里添了一瓢凉水。
几个人没滋没味的胡乱吃了几口,方清雨掏出一块洋钱递给老人,老头为难的道:“这么大的钱,我可找不起。”
柴东亮随口道:“不用找了。”
老头喜形于色,急忙放在嘴边吹了一下,听到悦耳的嗡嗡声笑道:“咱安徽的洋钱就是好,成色也好分量也足。”
墙角处传来细碎的脚步声,方清雨警惕的把手悄悄安在枪柄上,转过脸看去,原来是个一身热孝的妇人和一个七八岁的孩子。
“大爷,能赏口热汤吗?孩子冻的睡不着,老吵着喊饿。”妇人怯生生的道。
老头看了她一眼,舀了瓢面汤倒进碗里,叹口气道:“这孩子还正长身子骨呢,肚里没食,可不就怕冷吗?一天两碗粥撒泡尿就没了???作孽啊”
小孩喝了碗面汤,眼睛却直勾勾的盯着柴东亮吃剩下的半碗馄饨。
柴东亮还没说话,莫小怜将自己的碗推给小孩子:“吃姐姐的吧,这碗还没动呢,干净的。”
小孩端起碗就狼吞虎咽,三口两口就把一大碗馄饨吃了个精光,妇人流着泪道谢。柴东亮对老头道:“再给他煮一碗,算我的。”
老头忙道:“爷刚才赏的那块洋钱,喝多少碗都够,咋还能像您要钱呢?”说罢,又打开锅盖,往里面丢了十几个馄饨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