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大英帝国得以发达的三大法宝(1 / 2)

太平天国 兰色幽香 1655 字 2022-09-30

丰虽然一开始说自己因为从来就没有支持过,也不了印度人,但他最后又抛出了要力促印度与英国和谈这一手,布尔布隆的第一个使命也就顺理成章地完成了。

老朋友毕竟是老朋友,布尔布隆总是在关键时刻能体会到老朋友的真诚,以至于他这次又像以往一样,想报答,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地来报答老朋友对他的恩情。

不过,林海丰对他的恩情并未就此算完,还有令布尔布隆更惊讶的好事,紧跟其后。

起来,国土面积在亚洲仅次于中国的印度,在经济上那曾经也是很不一般。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而它,则曾经是世界上数得着的棉织业大国。在英国殖民者进入之前,印度那可是一直向全世界输出它的棉织品,且输出了数百年之久。

可惜的是,自从英国人踏上了他们的这片土地之后,一切就都变了。

输出棉织品的印度,竟成了英国倾销其棉织品的超级大市场。进入十九纪五十年代,曾经以为世界提供棉织品为荣的印度,输出的已经不再是他们的棉织品,却是大批大批的原棉和羊毛,而超过英国全部输出总值四分之一以上的棉织品,则都被印度所消化。

在英国殖民者的摧残下,印度的民族纺织业被彻底摧垮了,它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英国人的工业原料的附庸。

有人曾论证,英国人之所以能够领跑世界的工业革命,并成为了一个所谓的“日不落帝国”,其根源是他们掌握了原始积累阶段的三**宝。

一是所谓的“圈地运动”。

提起圈地运动,在任何一个国家地资本主义发展的起步阶段,都无一例外地使用过(当年的满清殖民中国时,也曾用过这一手,那时候好像是叫跑马圈地,甭管谁家的地,只要满清王公贵族骑上自己的马呼啦啦地一圈儿跑下来,马蹄所形成的圈子里的一切,就都成了跑马者的私产)。

但在英国。这个运动却是进行地最彻底。又是最典型。

早在十五世纪地末期。英国地棉纺织业就已经成为了其国内工业发展地最快地一个生产系统。其产品不仅在国内。同时在国外也拥有着广阔地市场。

毛纺织业地迅速发展。自然就扩大了对羊毛地需求。于是。羊毛地价格蹭蹭地上涨。养羊业。随之又成了一个极为有利可图地生产行业。

都说中国人喜欢扎推儿。啥事儿总爱一窝蜂地干。其实。“绅士”地、还处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地英国人也是如此。换句话说。没有谁愿意跟钱过意不去。

于是。在利益地驱使下。那些大地主和农场地经营主们。除了要把属于自己地耕地变成牧场外。还得利用各种方式和方法。绞尽脑汁地去扩大自己领地地规模。他们不惜以暴力地手段。:意掠夺那些公有和他人地土地。拆毁、焚烧他们所相中地农舍和村庄。强行逼迫农民离开自己地家园。用栅栏和篱笆。把大片大片地土地圈起来。变成为他们产出财富地牧场。

英国政府地领导者们虽然没有研究过资本论。但他们却明白这样地一个道理:

要想使那些能够叫英国真正变得强大起来地以大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方式确立并兴旺发达,就必须要首先叫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就是必须要使少数人地手中,能够集中大量的、进行资本生产所必需的货币财富。其次,还必须要拥有大量的,尽管在特定的情况下还可以给予他们人身自由,但必须是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也就是走投无路,只能依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谋生的雇佣工人。而这两个条件的同时形成,离开了使用暴力的手段,那则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所以,在大地主和农场主们开始掀起了血腥的“暴力拆迁”大潮同时,英国政府则不失时机地公开颁布法令支持圈地的合法化,并颁布了种种的同样带有血腥的法律,他们不惜动用鞭打、烙印、监禁、割耳朵,以至判处死刑等等的种种残酷刑罚,禁止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的农民们四处流浪,而是强迫他们成为一个个血汗工厂之中的雇佣工人,逼迫他们不得不去接受这种所谓已成既成事实的雇佣劳动制度。

到了十八世纪,圈地运动展开的更加猛烈,在这一百年间,英国政府共通过的圈地法令竟达两千两百多项,总计圈了三百四十九万英亩的土地,自此,在英国的大地上,自耕农完全被消灭。而那些资本家们,则拥有了大量的、廉价的劳动力。

这就是发生在英国发迹的第一个根源——“圈地运动”。

英国得以发迹的第二个法宝,那就是贩卖非洲“黑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