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七十八章 世界领先(2 / 2)

问题是中国腾飞的技术路径是不错,但要实现却十分的困难,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整个纤维编织的方法非常复杂,以至于在前五年的时间里当时的腾飞集团只能依靠简单的设备手工完成试验样品的制备工作。

废品率和材料的浪费率高得吓人,时间成本就更不用说了,往往需要三个月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可既便如此每次也只能制作一个电视遥控器大小的试验样品。

这样的情况下,哪怕碳纤维特种编织隐身路径前景再好,也永远得不到实际应用,毕竟隐身飞机属于工业品,不是艺术品,既然是工业品就涉及到大规模量产的问题,就算是中国腾飞的技术路径能让隐身飞机的性能提升一大截,无法工业化量产的情况下也是白搭。

所以寻找一种可以大规模量产这种自带隐身属性的特种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工业化量产方法便成为当时腾飞集团在这一领域攻关的重点。

然而问题是,即便知道面对的问题是什么,可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却困难重重,怎么做,如何做,用什么方案,别说是当时的腾飞集团,就是放在整个世界估计都一脑门子浆糊。

就在当时的腾飞集团隐身材料工业化量产的问题上一筹莫展之际,一份通过特殊渠道获得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内部学术刊物中的一篇文章引起了当时腾飞集团相关团队成员的注意。

文章的题目是《通过三维编织技术实现碳纤维材料镜反射的可行性》,作者叫理查德·门德尔松,瑞典裔美国航空材料学家,就职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航空材料实验室,曾参与过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多项前沿领域的航空材料研发。

而门德尔松的这篇文章则是他闲暇时突发奇想,假设的一种技术方案,即利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那套转为高性能军用侦察卫星、先进太空望远镜、隐身飞机、新式战略运输机等航空航天产品提供高强度复合材料组建的三维编织机,通过重新编订程序,构建新的阵列,或许能够通过纤维缠绕和内部链接方式的改变具备一定的雷达镜反射效果。

虽然门德尔松的文章并没有说明具体的可行性,并在文章的注释中说明这只是个猜测,更没有所谓的后续。

毕竟美军的隐身涂料背后站着的可是杜邦,每年的利益不是一般的大,若真搞出个对隐身涂料可有可无的新玩意,你让杜邦去喝西北风兵嘛?

想要后续,除非杜邦扑街还差不多。

但不管有没有后续,点没点名可行性,对于当时的腾飞集团来说无异于是获得了至宝,因为已经在这方面有了不少积累的腾飞集团很清楚,门德尔松的猜测不但正确,而且可行性极高。

这还说什么呢?美国的专家已经点名了方向,接下来撸起胳膊干就完事儿了,于是十余年如一日,历经第一代DL—520三维编织机;第二代的DL—527三维编织机,终于在去年中国腾飞研制成功能够编织自带隐身属性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第三代DL—535三维编织机,从此一举在这一领域做到了世界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