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九章 议储(2 / 2)

龙兴华夏 银刀驸马 2511 字 2022-09-28

他没想到的是,同治皇帝的结局,和历史上的差别并不是很大。

今天是1875年1月1日,元旦,历史上同治皇帝去世的日子,是1875年1月12日,自己虽然改变了历史。但这位皇帝的寿命,反而少了十多天!

虽然“内线”关于同治皇帝的死法语焉不详,但林义哲还是能够判断出,同治皇帝的死法,竟然是传说中的“精尽人亡”!

想到同治皇帝在催情药物的作用下,竟然在病体未愈的情况下,和一堆宫女玩了一整夜群p,最后竟然脱阳而死,林义哲禁不住暗暗咋舌。

这一次,他也算见长了见识。什么叫“脱阳而死”了。

其实“脱阳而死”,用后世的语言描述,即性猝死,古称“马上风”,是指由于性行为引起的意外突然死亡,又叫“房事猝死”,中医称为“脱症”,民间又叫“大泄身”。它不但包括**期间的突然死亡,也包括性行为后的死亡。发生此症之前男女双方都无预兆及精神准备,因此往往缺乏预防措施,使人抢救不及。

脱阳症的原因很复杂,现代医学一般认为死者多因性兴奋超过限度。导致心跳和呼吸受到骤然抑制的结果,或导致脑缺氧和脑贫血,使植物神经失去控制,最后意识丧失而死。因为在性生活时。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高度兴奋,此时往往伴有憋气,增添了如同梦幻般的性快感。但实际上是一种脑缺氧。原来患有心脑疾患的人,如性兴奋超过生理限度,时间过长,脑缺氧加重,植物神经失控,可以引起呼吸抑制、心跳骤停、意识丧失,通常开始感到突然头昏、胸闷、脸色苍白,接着不省人事,最后死亡。

林义哲记得,在他未穿越之前,有一次和朋友们喝酒,男女都有,大家在酒酣耳热胡吹乱侃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就谈到了关于性方面的问题,其中有个朋友就说男人不好做,干了女的费力气不说,还会精尽人亡,吃亏的很。有位男生则反驳他,说男人不会精尽人亡的,精液是无限多的。后来不知道怎么的,被一个女生听到了,她说男人会精尽人亡, 他就和她辩论不休,后来还争吵起来了。那位女生辩论不过十分生气,便就约对方第二天去和她试验。女生还对试验提出来了具体要求:她说她会一直含着对方,直了就和他做。软了再把他搞直,然后继续,如果连续一天他不死的话,她就做他的奴隶(她估算了一下,最少要做30次)!这位男生当场答应了,但散席之后却害怕了,一个劲的问下大家这么搞会死不?搞得异常紧张,让大家着实的奚落了一番,当然第二天他也没敢去赴约,虽然那位向他挑战的女生长得很是漂亮。

当年发生在朋友当中的这个笑话曾让林义哲笑了好多回,他曾和一位学医的朋友讨论过这个“会不会死”的问题,朋友认为“有可能”会,当时林义哲还不太以为然,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有朝一日,他穿越之后,会在这个时代的大清帝国皇帝身上得到了答案!

尽管知道大清帝国的宫廷马上要面临一场大变,但此时的林义哲,却显得甚是镇定(竟然有心情去想这些)。

因为对于这一天,他已然早就做好了准备!

圆明园,“天地一家春”,大雅斋。

顶带朝服的恭亲王被引入大雅斋的那一刻,便感到了异样的气氛。

在他给慈安慈禧两位皇太后见礼之后,慈禧太后竟然瞧也不瞧他一眼,话也不说一句,只有慈安太后说了一句“平身”,并没有象以往那样的赐座儿。

两位皇太后不约而同的都对他表示出了异乎寻常的冷淡!

而且自见了他之后,两位皇太后似乎并没有要和他商量要事的意思。

恭亲王垂着头站在那里,脸上满是尴尬之色。他壮着胆子,偷眼瞧了一下两位皇太后,只见慈安默坐着望着窗外的雪景,慈禧则低头看着自己的戴着长长金指套的手指甲,两位皇太后的眼睛都有些发红,显然是刚才还哭过。

恭亲王蓦地明白了刘诚印为什么在自己的手上写“澄”字,一时间不由得握紧了拳头。

同治皇帝的死,八成和载澄脱不了干系!

恭亲王切齿深恨儿子载澄之余,想到皇太后可能的雷霆之怒,额头的冷汗滚滚而下。

侍立在一旁的刘诚印当然觉察到了这一切,他知道,两位皇太后应该是在自己走后。又翻过了王德环呈上的那些个盒子,看到了排在后面的“奴才载澄恭呈御览”的字样!

此时的刘诚印,心中暗暗替恭亲王担忧起来(他并不知道恭亲王将要如何处置载澄。

就在这时,一名太监引着醇亲王奕擐进了“大雅斋”。

“奴才奕擐,恭请圣母皇太后、母后皇太后万福金安!”醇亲王一进门来,便觉察出了气氛的异样,立刻跪倒叩首请安。

“七爷来了,坐。”慈禧太后略略点了点头,说道。

刘诚印上前给醇亲王搬过了一个绣墩,醇亲王谢恩后坐了。这才发现恭亲王竟然站在那里,不由得一愣。

醇亲王本能的想要站起来,但他还是强忍住了,没有动弹。

正当醇亲王倍感尴尬如坐针毡之时,文祥、沈桂芬等诸大臣也都到了,纷纷向两位皇太后行礼跪倒,慈禧太后一一平身赐坐,太监们搬过一个又一个的绣墩,一时间小小的“大雅斋”内显得有些拥挤。

而恭亲王始终没有座位。一直站在那里。

看到人都到齐了之后,慈安太后首先宣布了同治皇帝的死讯,大臣们闻听之后无不掩面痛哭,惹得慈禧太后又掉下泪来。

在大伙儿哭过之后。慈安太后便直接提出了另立储君的问题。

“国不可一日无君,皇后现下虽有身孕,然生产须得数月之后,且是男是女亦不得知。皇位久悬,非国家长久之计。”慈安太后起身,环顾君臣。朗声说道,“列位均是朝廷肱股,有何建言,不妨直言。”

听了慈安太后的话,所有的人心里全都是咯噔一下,没有人说话。

“文相,你且说说。”看到没有人说话,慈禧太后的目光转向了文祥。

看到慈禧太后开口问的第一个人竟然是文祥而不是恭亲王,几位大臣都感觉到了不同寻常的意味,坐得都不那么安稳了。

尽管慈禧太后没有问自己,但此时的恭亲王,还是在帮着她们想办法。

毕竟,这“叔嫂共和”的局面,是从他开始的!

当年年轻的叔嫂联手夺得了政权,但在制度设计上却犯了难。

合法掌握着最高权力的,是当时年仅6岁的同治皇帝,他只是个小孩子,本身就需要辅政者乃至摄政者。而合法掌握辅政权乃至摄政权的是肃顺等“顾命八大臣”,却已经被打倒。面对这种局面,叔嫂们创造性地进行了一场涉及根本的政治体制改革:“一国两制”,即皇太后的“垂帘听政”制度,与恭亲王的“亲王辅政”制度同时并存。

这两种制度,虽然史有先例,但都是权宜之策,并不符合大清“祖制”,更不符合中国传统的防止君权旁落的基本准则。自古以来,后宫、外戚干政都是正统朝廷所不容许的,而且,“垂帘听政”很容易激发人们对武则天称帝的无限遐想。至于历史上的“亲王辅政”,大多都演变成为篡位的悲剧,在通往最高权力的台阶上,这些血缘高贵得离帝座只有一屁股之遥的亲王们,其实是睡在身边的、最为危险的政敌。

这种“叔嫂共和”的权力格局,在清初的孝庄太后与多尔衮的搭档中,已经做过试点,积累了实践经验。但在那个年代,孝庄太后的权威远不如多尔衮,实际上还是“亲王辅政”一头独大,只是因为多尔衮或出于政治觉悟或出于“伟大爱情”,才保住了顺治小皇帝的皇位传承。但已经无限接近于最高权力的多尔衮,最后还是没能逃脱“老二”们惯常的下场:身败名裂。

在“叔嫂共和”的早期,年轻的太后们与亲王们(参与政权管理的并非只是恭亲王一人),基本奉行了“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分工,太后们在后宫负责教育皇帝,而亲王们负责在朝廷管理国家。一切政令都通过形式意义上的“谕旨”而下达,太后们更多地是代替皇帝履行国家元首的象征作用。

这一制度的设计,与当时西方的责任内阁有相似之处:太后等于国家元首,代表最高权力,而不介入具体事务;而亲王负责的军机处则等于国家行政机构,负责各项具体工作的推进和落实。

在这样的格局中,恭亲王自然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瓜田李下,嫌疑自生,恭亲王在日理万机的同时,令太后们感觉被怠慢,甚至怀疑将遭遇又一个多尔衮,实在也在情理之中。当“叔嫂共和”进入到第四个年头(1865年)时,两宫太后突然发难,一举褫夺了恭亲王的“议政王”头衔。

#%%$^&&**)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