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历史最佳!非常好!(求订阅!)(1 / 2)

沪市。

吃过晚餐,杜双伶、文慧和邹青竹就凑在沙发上看报纸。

她们被“新民晚报”上的最新头版新闻吸引住了。

新闻报道的正标题是历史最佳!风声正式超越”“废都”,大卖250万册!

副标题是作家三月缔造神话

新闻内容大致是:

“风声”自今年4月1日正式出版以来,一经推出就迅速走红,成为市场爆款,成为读者的宠儿,各大报社的榜首被其牢牢占据

新华书店一直缺货,人民文学印刷厂的门口每天凌晨5点都有人排队买书,短短3个月就加印6次,保守估计250万册只多不少

后来又被引入国际市场,被翻译成英语、法语、日语、韩语在世界流通。截至目前为止,“风声”延续了国内市场的良好开局,再创辉煌,在国际各大市场总计热销120万册

三月凭借“风声”10的版税,正式荣登作家富豪榜第9位

周容瞅一眼沙发上叽叽喳喳的三女,就问旁边正在“风声”的丈夫,“你能替我出头么,替我批判批判它。”

文图远和周容是自由恋爱,在那个年代非常不容易,所以两人虽然已经迈入中年,但感情非常好,说话从不刻板拘束。

感受着妻子几十年如一日的俏皮气息,文图远微笑着抬头:“难,“风声”已经超出了我的水平。。”

“哦。”

周容对丈夫的回答一点都不意外,转头就优雅地吃起了水果,看起了电视。

文图远视线在妻子身上游一圈,打趣道:“你似乎很乐意看到我吃瘪。”

周容塞一小块西瓜放嘴里,细嚼慢咽,吞下去才开口:“当然,那唱戏的都说,夫妻双双把家还。”

接着她想到了什么,探头小声问:“以你的经验,你觉得写出“风声”的作者,大概多大年级了?”

“嗯”

文图远沉吟些许,回答说:“报纸上不都说“风声”的作者是天才作家吗,我猜测35岁应该有了。”

周容满意地笑了,摆正身子继续吃瓜看电视。

见妻子心情不错,文远图不做多想,低头继续“风声”。

陶歌来了,洪振波也来了。

依旧坐的那辆面包车, 司机还是姜柏。

吃过中饭, 姜柏以有事为由, 识趣地走了,心有不甘地走了。

不走不成啊,“潜伏”还没正式发表, 仍处在保密阶段,姜柏做为一个局外人, 人老成精, 非常有自知之明。

书房。

望着铺满左、中、右三个大抽屉的满堆满堆稿子, 视线缓缓从第一版到最新15版。

几分钟下来,洪振波只说了一个字:“好。”

时间紧迫, 人民文学内部的形势严峻。张宣也好,洪振波和陶歌也罢,此刻都紧绷着一根弦, 一进书房就进入状态, 办正事。

张宣紧张, 是因为他自己虽然自我感觉良好, 但毕竟当局者迷,没得到专业人士认可之前, 没得到广大读者认可之前,就算他再自信、再有把握,到了这种生死攸关的紧要时刻, 难免有些忐忑。

洪振波的紧张,那就不用多说了。

“潜伏”的好赖, 直接关系其今后的前途,关乎他的脸面。

他已经为“潜伏”赌上了所有, 包括尊严。

洪振波在南下羊城的路上就想好了:如果三月新书不给力,他就会直接向人民文学请辞, 从此不再过问任何事,安心回苏南老家养鸡度余生。

当然,相比于黯然离场,洪振波更多的是期待。

甚至是非常高的期待。

洪振波认为,“潜伏”的后半段如果能延续前面的精彩,那他不仅能在人民文学内部扬眉吐气、夯实自己的地位。

今后在这一专业领域,走到哪里都有着自己的一席之地。受人尊敬, 无人敢轻视他!

而陶歌呢,她和洪振波的想法一样,来时就有了决断,决定跟洪总编齐进退。

在她心里, 洪总编如今在人民文学内部的尴尬位置完全是她一手促成的。

要是没有她帮着引荐“潜伏”,当初洪总编要不是看在她父亲的薄面上愿意来羊城一试,就没有现在的糟心局面。

所以她下定决心跟洪总编共进退。

洪振波端坐在椅子上,捧起新书,目光温柔地像孩子一样看了半晌后,开始翻页,翻开扉页。

为了保持连续性,为了洞察张宣的真正新意,他打算从头看起,从第一卷重新看起。

陶歌视线在张宣和洪振波身上徘徊许久,之后开始喝茶,安静地喝茶,安静地等待。

等待洪总编把第一个小本子看完,她好接手,她也要重头读起。

事关自己的职业生涯,陶歌此时比任何时候都慎重,自然不会懈怠。

安排好两人,受不了窒息氛围的张宣,找个时机退出了书房。

先是去厨房逛逛,观摩老邓做菜,听王丽说荤段子。

见张宣进来,邓达清回头问:“你小子进来干啥子,厨房不需要你,你去忙你的正事吧。”

“哎”

叹口气,张宣抄起双手靠在一边,感慨良多地说:

“让我多呼吸几口自由的空气哎,也许从今往后、你们就再也看不到嚣张跋扈的我了。”

老邓听笑了,关心问:“这可不像你小子的风格,怎么,临门一脚未战先怯,不自信了?”

张宣撇撇嘴:“倒也不是不自信,而是情绪被里面的两人感染到了。

我在想,要是新书没能达到他们的预期,我以后是无颜再面对江东父老了的。”

正在切菜的王丽好奇:“那你自己给新书打多少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