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七三章 注定又是忙碌的一年(1 / 2)

无所事事之下,方辰最近这两个多月,竟然变成三好学生,基本上每天都是老老实实按时上课。

虽然有时候,因为要处理公司的事情,不得不缺课,但缺勤率并未超过水木大学平均水准。

而且方辰发现,老老实实上课,竟然是有害处的、

那就是这上课的老师总喜欢点他的名字,叫他起来回答问题。

并且每次都用无比期盼的眼神看着他。

毕竟方辰考上的是经济学院。

堂堂华夏和俄罗斯双料首富,世界上有数的大富豪,来回答经济问题,似乎再合适不过了。

而且他们这些做教授的,虽然桃李满天下,但是想要教出一个首富的可能性,着实并不大,甚至可以说是此生系列。

要不是方辰脑子抽了,非要考大学,他们这辈子恐怕都是连想都不敢想的。

并且最重要的是,方辰是白手起家的。

他们研究过方辰发家史,着实发现了不少惊人的亮点。

操作手法倒还在其次,但是方辰每次在关键节点所做出的选择,却是最好的,每一步都踩到了时代的鼓点,每一步都几乎使得现有资本增长最大化。

要不然的话,方辰也不能在这么短时间内,获得如此泼天大的惊人财富。

如果对方辰有着不少了解,而且也够资格看内参的人就知道,方辰的财富增长简直就是指数级的。

这一点,到是跟方辰在水木大学开学典礼,代表新生发言时所说的,唯有暴富才能成为有钱人的论调相辅相成。

但令人无奈的是,在方辰开学典礼的论调中,即便是暴富,中间也会有一段时间的平淡期才对。

可纵观方辰的财富增长,哪有平淡期,几乎隔几个月就蹦上一个大台阶。

就拿最近的事件,方辰九月份阻击英镑来说,两天之间,方辰足足获得了将近八十亿的华夏币惊天财富,狠狠在大英帝国已经逐渐腐朽的躯体上,挖走一块大大的肥肉。

在华夏,一个人口五六千万的中等省份,一年的财政收入也就这个水准了吧。

毕竟去年华夏全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也就才将近四千亿,财政收入不足八百亿,方辰这一手等于去年国内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

这是何等的恐怖。

而且虽然方辰狙击英镑这事,最终还算是有惊无险,但对于他们这些旁观者,学者专家,都是惊心动魄的。

方辰等空头所走的每一步,都是在悬崖峭壁上走钢丝,一步走错,就是万劫不复。

如果不是顾忌方辰的身份,他们甚至恨不得将方辰绑到自己办公室,用小刀逼着方辰,让方辰一五一十的将其这几年的发家史,一字不漏的说出来。

尤其是方辰在几个关键事件,是如何做的决断,为什么要这么做的决断,必须老老实实的交代清楚。

弄得方辰心中无限郁闷,他虽然是华夏最有钱的人,但并不代表他在经济学上就有多深的造诣。

甚至因为他这个水木大学的录取资格,都基本上可以说是作弊作出来的,先天上资质就不如这些真学霸,再加上还有公司事务打扰,论起学业的话,不说全班倒数第一吧,但应该也差不离的。

基本上可以说,每次他答题的时候,都灰头土脸的,使得那些教授们,不得不满是遗憾的再喊一位真学霸起来,补充回答。

但他们偏偏还乐此不疲的,在下次上课时,依旧喊方辰起来答题。

不过正是因为这勤勤恳恳的上课,以及经常被教授提溜起来,方辰的在经济学上的理论水平,着实直线上升。

再者,虽然他理论上不如这些教授,甚至连班里的同学都不如,但他实际经验丰富啊,所以有时候他还能提出一些,令那些教授不得不陷入沉思的刁钻问题。

毕竟,相当于那些只能纸上谈兵的学院教授来说,他手中是有擎天这么大个真家伙,供他随意折腾的。

而且不得不说,理论加实践的威力是巨大的,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使得他对原本已经觉得不错的公司运营模式,有了新的看法,察觉出不少可以改进的地方。

除此之外,方辰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陪在苏妍身上,只要他没课,而且公司也没什么事情打扰他,他就跟着苏妍去蹭课听。

当然了,他这个所谓的蹭课,大部分都是在百无聊赖的睡觉,又或者看公司文件,毕竟他对材料学,着实是七窍通了六窍--一窍不通。

他之所以这样做,只是因为想要多点时间陪陪苏妍,弥补下他整日奔波给苏妍带来的离别之故。

而且随着克林顿选战的胜利,他在一月二十号必然要去美国一趟。

虽然后来,随着克林顿的选情越来越好,那些民主党的传统大金主,纷纷砸钱给克林顿,甚至有不少捐献金额已经超过了方辰。

但作为第一个,在克林顿第一次失败后,还肯慷慨解囊,掏出一千万美元的人,克林顿哪怕做做样子,为了下次的连任,也要对方辰表示出特殊的热情才对。

所以在老布什宣布败选之后,克林顿就第一时间打电话向方辰报喜,并邀请方辰来参加他的一月二十日总统就职典礼。

另外,方辰还有一个意外之喜。

大概是因为他给予了JAVA之父,高斯林充足的研发资金,并且为其配备了最好的程序员团队,最好的办公环境,所以JAVA的进度竟然超出了他的预计。

JAVA居然马上就要完善成功了,预计1993年3月的硅谷科技大会上,就可以宣布JAVA的存在,比起前世足足快了两年的时间,比方辰预计的也还要提前一年。

不过想来也是。

前世,在1991年,高斯林的四人小组将JAVA研究出个基本雏形,就遭遇到项目组因为成本太高,不符合实际需求,而不得不被迫解散。

整个四人小组足足被闲置了足足三年,甚至高斯林以外的三个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无所事事,坐冷板凳的日子,纷纷离职了。

直到1994年,JAVA这颗沧海遗珠,才因为在程序员中的口口相传,引起了高斯林所在公司,太阳公司的关注。

从此以后,JAVA才算是正式走上正轨,得以在第二年三月的硅谷科技大会,出现在众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