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3章 讨伐(1)(2 / 2)

嫡女重生记 六月浩雪 2028 字 2022-09-27

云擎不屑道:“他也就只会这些上不得台面的手段了。若是朝廷赈灾得力,我们就是再鼓动这些百姓也不会造反。”

见云擎没放在心上,玉熙就放心了:“舅舅让阿湛来西北,如今已经在来的路上了。阿湛的身份不宜公开,正好阿佑身边缺了个伴,到时候我就让他跟在阿佑身边。”

云擎有些顾忌:“阿佑聪明的很,让阿湛跟他时间一长肯定会被他发现马脚的。”

“肯定要告诉他真相的。阿佑嘴严,也能守得住秘密。”六个孩子,只睿哥儿是个大嘴巴,心里藏不住一点事。

玉熙道:“阿湛在京城长大,只要一开口就知道他是京城人了。所以要先放在梨庄一段时间。”宁湛读书不错,也学过一些腿脚功夫,放在佑哥儿身边也挺不错。

云擎点头道:“这样稳妥。”

三日以后,朝廷的讨伐书送达西北。如玉熙所预料的那般,燕无双讨伐的是他们夫妻两人。

讨伐书上的内容玉熙早知道了,所以并不生气。看完后放讨伐书到一边,对着斯伯年道:“请谭大人跟安大人他们来。”这算是大事,肯定要跟众位大臣商议的。

安子柯过来时见到谭拓跟申春亭,问道:“谭大人,王妃这次召集我们过来,可知道是什么事?”每次王妃将他们召集,那都表示有大事发生。

谭拓摇摇头。除了傅明朗被刺杀外,最近并没什么大事。

安子柯道:“会不会为了临州城外那些灾民呢?”寒冬腊月,若是他们不救助,这些人大部分可能的偶熬不过。

申春亭否认了这个猜测:“月初的时候已经送出一千套棉衣裤跟一千件羽衣了。”钱是从他手里过的,去向自然清楚。

袁鹰说道:“傅大人受了重伤,短时间内当不了差。王妃召集我们过来可能想让我们推荐工部尚书的人选。”

这个推测,众人都觉得靠谱。玉熙跟云擎夫妻两人虽然准备让江鸿福接替傅明朗,但这事还没跟谭拓说。

人都到齐以后,一起进了书房。玉熙将讨伐书递给谭拓道:“这是燕无双写的讨伐书,你们都看看。”

谭拓看完以后脸色很难看:“岂有此理,竟然如此污蔑王爷跟王妃。”他知道燕无双在京城散播流言,说河北动乱是玉熙的手笔。其实对于这事他也有怀疑,不过他知道这种事哪怕真做了,也绝对不能承认。

玉熙等众人看完讨伐书以后,问道:“这事你们觉得应该如何处置?”

顾泰宁说道:“王妃,河北跟山东动乱是因为朝廷不作为老百姓活不下去,与我们并不相干。燕无双发这个讨伐书是想将河北跟山东等地的叛乱归罪于王爷跟王妃,他们是想败落王爷跟王妃的名声,用心太险恶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王妃之前救助灾民的事赢得了不少人的拥戴,而燕无双弄这么一出,那他们之前做的等于白费了。

众人各抒己见。

谭拓这才站出来道:“王妃,我们应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燕无双想利用河北动乱的事损坏云擎跟玉熙的名声,他们自然不能束以待毙,必须反击。若不反击,虽然不能造成实质性的伤害,但以后在史书肯定会留下重重的一笔。

玉熙嗯了一声道:“那讨伐书你们写好了再送上来。”燕无双讨伐他们夫妻,同样,他们也一样可以讨伐燕无双。

云擎跟玉熙两人走到今天也耍过阴私的手段,但相比燕无双而言,他们干净得不能再干净了。

商议完讨伐书的事,玉熙对几人说了准备任命江鸿福为工部尚书一事。

谭拓虽然意外,但想这江鸿福以前主管过水利农事一块,任工部尚书也合适,所以并没有反对。

袁鹰有些失望,他原本还想举荐工部右侍郎,没想到却被江鸿福截了胡。

玉熙留下谭拓,两人议事完了,已经是午时过半了。玉熙还有一堆的折子没批阅,吩咐了美兰:“你去将饭菜提过来。”

美兰听到这话忙说道:“王妃,半芹刚才过来说大郡主跟世子爷在主院等着您,他们有要事跟王妃说。”

玉熙失笑,走出书房问了半芹:“枣枣跟阿浩他们有什么要事?”对几个孩子的动向,玉熙一清二楚。

摇头,表示不清楚:“王妃,世子爷跟大郡主他们神色都很难看。”瞧那神色,是真有事,而且这事应该不小。

一进院就看见六个孩子,玉熙笑着说道:“什么事急得你们都不在屋里等了?”

枣枣性子最急,玉熙话一落她就问了:“我听说燕无双讨伐你跟爹,娘,这事是真的吗?”

在六个孩子心目中玉熙是天底下最温柔最善良的人。所以知道这事,他们都气愤之极。

“你们怎么就知道了?”说完,玉熙望着启浩问道:“你告诉他们的。”几个孩子里,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得到消息,只启浩了。在玉熙的有意培养之下,启浩也有自己的人手。所以王府内除了机密事,启浩他都能在第一时间知道。

启浩没有否认:“娘,这事是真的吧?”这种事下面是编造不出来的。

六个孩子都知道燕无双害过玉熙几次,此人是他们不共戴天的仇人。

见玉熙点头,枣枣立即炸了:“那个烂人,我现在就去京城宰了他。”竟然敢污蔑她娘是天下第一毒妇。

讨伐书上自然不可能出现毒妇这样的字眼,这是启浩说的,这样比较好理解。事实上,文人的笔比刀剑更可怕。这封讨伐书将云擎跟玉熙描述为惑乱天下的罪人。

佑哥儿附和道:“杀了他,将他扔到荒郊野外喂狗,让他死无葬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