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即使母亲在他心中的形象破灭,他还可以通过转移来维护。
就像他能把对母亲的形象维护转移到别的女孩身上一样;
他也能把维护母亲形象转移为认真学习。换句话说,他能以“认真学习”来维护母亲的形象。
此话从何说起?
还要看他的第一种强迫源自何时。
原来,他的发疯强迫是缘自一次重大考试的失利。
可以说在他看来,这次考试能够决定他的前途和命运。
一旦考试失利,最后一个转移维护母亲形象的屏障就破灭了。
换句话说,母亲的不雅事件暴露,父亲势必会为之疯狂。
所以,他的发疯、攻击强迫,就是对爸爸发疯伤人的想象。
以“认真学习”来转移维护母亲形象,并非牵强附会的说辞,而是患者曾经真实的记忆。
原来,在当时母亲形象破裂地那一时,他说他内心想要“认真学习”的想法激烈剧增,并信誓旦旦向父亲承诺一定要认真学习。大家或许认为:对母亲的爱转移到外界女孩身上,这跟外界侵犯母亲的男人有关。但这和父亲有什么关系呢?在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那些男人就等同于“第三者”。还是回到了——“母亲、父亲、第三者”三者关系。
这种复杂的粘附性还可以从他患病前的一段幻想看出,转述如下:
他幻想母亲因为儿子不被人爱,忧郁成疾永远离开了他。他非常伤心、可怜。这样,所有人都会来关注他、怜悯他。女孩都会来反思为什么不去爱他。
他还幻想他攻击了曾经所爱的女孩,警察来抓他。这样,一个善良的大学生会变成这样,必定会引起社会关注,并让女孩反思为何不选择爱他。甚至在幻想中,他想像自己没被警察抓到,是母亲出现来唤起他的良知,放弃愤怒和攻击。
抑郁的时候,一般不会强迫。
因为如果妈妈羞愧自杀,爸爸一定不会愤怒伤人,而是悲伤。
强迫的时候,一般也不会抑郁。
因为如果妈妈不羞愧,爸爸一定更加愤怒,发疯伤人的冲动更强烈。
强迫和抑郁的感觉不同。
强迫的时候极力抗拒;抑郁的时候几乎无从抗拒,似乎完全失去了抵抗,陷入无尽的低落。
之所以有这种区别。
那是因为男子天生的“恋母仇父”情结。即使害怕母亲多愁善感、忧郁,也无法抗拒,也只能臣服于这种忧郁。
而害怕父亲的暴燥,则是强烈对抗的。
一言概之,他的病只有一个单纯的目的-----维护妈妈的形象和地位。
正如弗洛伊德曾经提到的一个病例:一位女人总是在临睡前,强迫在餐桌前停留一会,若有所思;然后去端一杯水,送到卧室,却又不喝。
原来,她之所以这样做,只是因为曾经有个佣人,因为端水的问题,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
这个错误就是:那个佣人在女主人新婚之夜,端水进她卧室的时候,看到床单是洁白的,根据当地习惯自然认为她的丈夫在某方面无能,并宣扬了出去。
为了维护丈夫的尊严,女主人只有在潜意识中再次重现当时的场景,代替佣人来端水。把佣人的错完全归责于自己的大意。
由此可见,”退行满足“的背后,都是为了过度维护心中所爱之人。
这个维护的对象往往是父母;丈夫也只是父亲的一种象征。
并且,所要维护的人,往往是弱势的。
L所维护的妈妈,是多愁善感的,隐忍的。
女主人维护的丈夫,也是怯弱自卑的。
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感染上维护对象的阴暗面。
就像前述几例所说的那样:维护所爱之人的缺点和阴暗,就会吸纳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使自己也变得自卑怯弱,不敢进取,只能“退行满足”。
这就是导致“退行满足”的----人格偏离。
对于男孩来说,偏离向阴柔的母性这面。
当然,这种阴柔是指女性天生普遍具有的,几近生理性的,与某些女性强悍的个例并不冲突。
这个因过度维护心中所依赖的人而导致心理疾病的过程,还可以通过“移情”来更真实清晰地展现。
这种展现就是依靠心理医生与患者的关系。
当心理医生为患者抽丝剥茧,排忧解难时,患者顿感心中春风化雨。
但是,不要以为问题至此结束。
患者的好心情只是因为心理医生这个依赖的存在。
一旦心理医生受到外界的挑战和质疑,正如他母亲受到外人的侮辱.(这是一种移情)
患者便会“如临大敌”,出现所谓的“理论强迫”----寻找一切支持心理医生的因素。
为此可以放弃生活中的本源快乐,不断纠缠在心理医生传授给他的理论与外界的质疑中。
如若一时找不到支持心理医生的因素,便会陷入绝望与抑郁中。
大家应不难看出:问题不在于心理医生的理论是否正确,而在于他过度维护心理医生这个依赖。而导致自己强迫和抑郁。
如果更深入一点,便能得出一个结论:心理医生只是患者母亲的象征;外界挑战是父亲的象征。
过度维护母亲,抵制父亲,就会导致强迫的产生。
当过度维护破裂,便会导致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