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从来多悲壮,不问功绩问苍生(1 / 1)

英雄问鼎 任淮浦 2187 字 11个月前

——读《英雄问鼎》随感冯玉雷新年伊始,接到向卿推荐的长篇历史文化《英雄问鼎》,将要出版,想请我写序。作者是他挚友、曾经的同事任淮浦先生。任先生在一所中学从事美术教育工作,业余创作这部,耗时数十年。向卿是我多年的好朋友、好兄弟,他虽然不搞文学创作,但为人敦厚,做事干练,在文化圈有很多朋友,颇有艺术眼光。交往二十多年来,这是向卿首次介入这种事,想必他是深思熟虑过的。所以,我第一时间在电脑上电子版的《英雄问鼎》。扑面而来的浓郁文化信息让我有些震惊。显然,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在了很多传世文献资料和文化典籍,这足以支撑起他以秦国历史为背景进行的宏大叙事。秦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拐点。文史学界经常用的一个概念“先秦”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根据中国历史大系表,先秦时期经历了远古文化时期的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轩辕氏(黄帝)、尧、舜、禹等时代,再到夏、商、周这段时期。以汉朝司马迁的《史记》为代表构建而成的“三皇五帝夏商周”古史体系,几千年来可谓根深蒂固,如《先秦史》云:“吾国开化之迹,可征者始于巢、燧、羲、农。”上世纪20年代初兴起“古史辨”思潮,中国考古学研究者致力于通过走考古学之路重建中国上古史。经过60多年研究,中国古代囯家形态演进分为古国—方国—帝国三阶段说渐渐成为学术界的主流认识。考古学界称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国家为“古国”,大体在距今5500年至距今4500年,中国古代典籍中称这个阶段为“万国”、“万邦”,相当于古史传说五帝中的黄帝、颛顼、帝喾时代。古国是高于部落、稳定的、独立的政治实体,一般以崇尚神权为特征,这在“红山古国”和“良渚古国”中表现得最为充分。方国阶段从距今大约450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大体相当于古史传说中的尧、舜和夏、商、周三代,这一时期社会基本结构虽然仍靠血缘关系维系,但“国土”概念已开始萌生,以王权为核心的礼制不断发展与完备,成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之一。公元前221年,中国古代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后,自称秦始皇,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的政治格局,直到公元1911年帝国时代结束。2023年12月,国家文物局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从距今5800年至距今3800年划分为古国时代,并进一步细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距今5800—5200年前后,第二阶段为距今5200—4300年前后,第三阶段为距今4300—3800年前后。中国现在对古老历史的描述是:9000—10000年的文化史(彩陶文化、玉文化为代表)、5000年的文明史(成套玉礼器为代表)和3500年的文字记载历史(甲骨文为代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公布的古国时代距文字记载历史的时代虽然只有短短300年,但是,这300年是中华文明从文物图像叙事向文字记载转化、从口耳相传向文献资料转化的重要阶段。中国文献记载夏有万国,商有千国,周有百国,到秦始皇统一天下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焚书坑儒,使大量重要文献史料和口述史料的承载者“戛然而止”,损失无法估量。在这种背景下来考量长篇历史《英雄问鼎》,或许更能够理解它的价值。清末新兴启蒙思想家严复在《天演论》中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他是针对翻译而言,对历史文化创作,也有借鉴意义:“信”指文学演绎不能背离历史事实,尽可能不偏离,“达”指叙事不拘泥于史料记载,要做到通顺明白;“雅”则指文本要追求古雅,简明优雅。《英雄问鼎》采用传统的章回体结构方式,对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和文献资料都有过严密考证,甚至对某些可能会被误读的人名标明了拼音。功课做到这个份上,不能把不让我肃然起敬。谁能想到在县城中学工作的美术教师,在繁重的教学工作和社会活动之余,数十年如一日,熬油费灯,在浩如烟海中的文献典籍中苦苦搜寻贴近历史真实的雪泥鸿爪。历史的车轮轰轰烈烈,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历史的烽烟连绵不断,从史前到文字时代,有多少纷繁历史故事?有多少能够被文物和文字记录下来?又有多少能够被正确解读或表达?“尽信书,不如无书”,史料中哪些可信,哪些存疑,不能靠想象,只能脚踏实地,下笨功夫。写到这里时,我还没同向卿或任淮浦兄就此进行过交流,但从篇幅的宏阔(90万字)、文字的流畅、人名的准确以及用典的严谨,可以想象到,任淮浦兄有多少美好时光都在史料钩沉过程从指尖滑过?我的创作偏重与历史、神话题材,不管写作敦煌题材的长篇《敦煌百年祭》《敦煌·六千大地或者更远》《敦煌遗书》《野马,尘埃》等,还是玉文化考古神话《熊图腾》《禹王书》等,都在文献资料方面做过大量功课,非常理解任淮浦兄的意志坚定、内心淡泊和锲而不舍。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研究史料典籍、创作,完全出于兴趣、热爱,如果有一丝一毫的社会因素干扰,这部煌煌大作不可能完成,也不可能自始至终都保持着严肃、虔诚态度,从句子到标点都一丝不苟,更遑论人物和事件的安排与叙述了!《英雄问鼎》文词硬朗,时,情不自禁想起苏东坡、辛弃疾的雄豪激越。俞文豹《吹剑续录》记载:“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唱歌),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郭沫若为大明湖公园里的辛弃疾纪念祠题写一副楹联,将辛弃疾比作苏东坡,赞扬辛词豪放雄健、气势磅礴的风格:“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于是,我给这篇序言取了主标题:“英雄从来多悲壮,不问功绩问苍生”,任淮浦兄笔下的历史人物,如陈胜、吴广、蒙恬、王绾、李斯、李由、嬴魁、王贲、章邯、王离、范增、张良、萧何、陈平、郦食其、陆贾、曹参、樊哙、夏侯婴、周勃、灌婴、郦商、纪信、黥布、彭越、季布、钟离昧、桓楚、于英等都洋溢着一种慷慨悲壮的英雄气,他们用“铁肩”担起的“道义”,正是中华民族敢为天下先、舍生取义的崇高品格,甚至连孟姜女、吕雉、虞姬、嬴小君、李灿等众多女性也都在烈烈风中显得英姿飒爽。写英雄群像承载的英雄主义理想,也是在折射任淮浦兄的文学理想或者人生愿景吧。作为在中国西部地区一位勤勤恳恳的基层教育工作者,要奉公敬业、养家糊口之余,坚持一份与现实生活反差极大的理想,是多么艰难啊!2011年7月23日,我和民勤文化工作者一起寻访连城、古城、三角城,下午,在三角城周边看到千姿百态的沙生植物——梭梭。这种植物抗旱、抗热、抗寒、耐盐碱性强,所以才能在温带荒漠中生存,民勤紧邻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黄沙万里,梭梭丛生,守护一方绿洲。经过风沙磨砺,有些梭梭枝干抚摸起来像化石,即便死亡了,也屹立不倒!这种顽轫的精神让人感动,西部的很多人不都是这样生活吗?那次考察中,我们还到了当时依然是沙浪滚涌的青土湖地区,民勤朋友方向珏先生采摘来一种叫羊角蔓蔓或羊奶角角的植物果实,很好吃。我赞叹说:“大地真是慷慨,都这么苦涩地存在着,还奉献着如此甘美的果实!”我曾经给民勤籍的水墨艺术家、江苏国画院副院长方向军教授写过一篇美术评论文章《涌动在灵魂深处的西部心象》,谈到地理意义上的西部、梦想中的西部和酝酿在感觉里的西部:“地理意义上的西部给人以直观印象:裸露的太阳和热烈的阳光,连绵起伏、层层叠叠的巍峨雄山,波涛滚涌的沙漠,无边无际的草原,大片大片空白的戈壁,戈壁,沉郁大度、厚重壮观的古城古墙,等等,这些物象以风格迥异的飞扬神采狠狠地刺激人的视角,如古木撞钟,朴真雄浑。它们在逼迫我们的同时也显示着巨大的能量和激情,它们的壮美很容易使人进入神话时代,进入英雄史诗,进入时空悠悠的历史文化隧道。而且,西部的色彩、气象、个性也在运动着,凋零着,完善着,更新着。雪山要白,就白得遗世独立,草原要绿,就绿得兴奋开阔,戈壁要黑,就黑得神秘悠远,沙漠要黄,就黄得铺天盖地,还有那历史车轮碾过的古道,驼铃敲碎的暴风,以及见证沧海桑田的红柳、白草诸类,都简单,纯洁,明快,执着。这些地理元素以风刀严霜雕刻方向军的气质,以古陶储酒的耐性滋养方向军的精神。当很多没有到过西部或者走马观花浏览西部的外界人士对她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荒凉、落后和古典时期的辉煌中时,出生在沙海绿洲——民勤的方向军就开始如痴如醉地品位西部山川的美丽与神韵了。”“大部分怀有梦想的西部人一出生就注定生存在物质贫困与文化丰富这巨大的反差旋涡中挣扎。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些自然因素上,那么,方向军将与大多数机械地感受西部的人一样,激动,丧失,再激动,再丧失,如同猴子扳苞谷。但是,方向军从童年起,从民勤的一个小山村开始就敞开心灵,感悟西部,以后扩张到到河西走廊,到兰州,又辐射到北京,接着度江南下苏州,他始终在沉淀、酝酿,同时也在寻找、完善笔墨语言和诗意表达。这种执着像追逐太阳的夸父,也像洗练淘金的矿工。于是,方向军以高原宏阔的胸怀将自己的艺术神经与国内外不断发展的思想潮流相接,迎接浪击,感受律动,另一方面,他又倔强地、坚韧地,几乎疯狂地迷恋着边缘化的西部、梦想中的西部。”这两段文字我比较满意,与其说写方向军,不如说在写西部的生存群体,他们以坚韧不拔的意志生活着,奋斗着。任兄没有这种情怀和意志,不可能耗时数十年,在祁连山下的一个小镇上完成这部大著。因此,写作行为本身就像某种隐喻,像梭梭、胡杨那样的独立存在。这样纯粹的创作者,奉献的成果经得起时间考验。《英雄问鼎》与大部分纯虚构最大不同是非娱乐化,在对秦朝建国前后历史的宏大叙事过程始终洋溢积极向上的崇高精神,这是通过艺术创作方式对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和伟大创统的挖掘和继承。2014年10月15日,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近代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强国之一。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一切轰动当时、传之后世的文艺作品,反映的都是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英雄问鼎》的文学价值需要读者慢慢体会,现在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任淮浦先生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努力和辛勤耕耘,用心血和智慧培育了这样一棵有独特文化禀赋和精神气质的梭梭树,它静静伫立在旷野中,即便什么都不说,已经让人感慨万千。我的这些文字,只是个人的一些感想,愿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