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燕青旁边的副将撕下面巾,众人都吃了一惊,正是夏侯霸。夏侯霸是曹宇侄辈,但年龄相去不远。二人年轻之时曾经认识,这一次见面不由感慨,夏侯霸先跪拜燕王,曹宇急忙扶起,二人抱头痛哭。城楼上其他曹氏亲贵,故将也都不免伤心下泪。良久,夏侯霸方道:“我和燕将军这次来奉了汉皇旨意,有意化解曹刘两家恩怨。事情可以细谈,请燕王先接受粮车,我们的人马宿营城外便好,另外有份给燕王的见面礼,我军袭取壶关,活捉了钟会大将史文恭。也一并押在城下。”话音未落,旁边文鸯腾的站起,只恨的双颊颤抖。曹宇道:“那便是文鸯去接受粮车,史文恭随你处置。”文鸯冲燕青二人拱下手,铁青着脸下城去了。
入夜,曹宇和燕青,夏侯霸交谈良久,燕青告辞后,曹宇请来天子曹芳,和夏侯霸见面。夏侯霸见到曹芳,跪地请罪,曹芳泣道:“朕是天子,都有出逃流亡之日,何况爱卿。”让曹宇赶紧扶起夏侯霸,夏侯霸谢了,三人落座。曹宇便把燕青传达的汉皇要旨说了一遍:“曹刘两家共灭司马昭,自此修好,不计前嫌;魏主永驻邺城,永享天子尊荣;一切用度由大汉支付,仍可拥有禁军保护;太祖曹操等宗庙陵寝,永远供奉。”曹芳沉思良久,问曹宇道:“叔父如何看?”曹宇看着夏侯霸道:“若论眼前,单凭我等休说灭司马昭恢复社稷,便是自保也难。然而我等乃武帝之后,岂能将四世之江山拱手相让?日后如何去见列祖列宗?”
夏侯霸道:“燕王的话,其实我自从投奔蜀国,也夜深人静之际再三自问过,但所谓日月星辰各有所归,我大魏已经远非太祖所在之时,请问陛下和燕王殿下自问比武帝如何?我大魏宗室被司马氏杀得精光,剩下的不是趋炎附势,便是懦弱无能。哪还有夏侯惇、曹仁这等人才?我大魏忠良毌丘俭、王凌、诸葛诞、王经等人已经先后遇害,哪还有张辽、荀彧这样的文武辅弼?陛下这次四方下旨勤王,响应者仅仅田老将军一地,而若不是吴蜀在外牵制,怕是早就败给钟会了。”
夏侯霸见曹芳和曹宇低头不语,又道:“昔日汉室衰弱,尚有十八路诸侯肯以拥戴之意来辅助,今日大魏的形势更是不如意了。实际上从曹爽专权,逼太后移宫开始,我魏国便已经分裂,自司马懿滥杀宗室,把持军政,实际和董卓专权何异?陛下早被关在深宫里,朝廷和各地军镇也早就换了司马师的心腹。只待时机成熟,除掉陛下不过一杯鸩酒。何来四世之江山?如今天佑陛下逃到邺城。陛下若趁此机会答应汉皇之请,尚可为大魏保留下宗室血脉,如何说见不得祖宗。见不得祖宗的只有曹爽、司马懿那般奸佞1说罢夏侯霸不免流下泪来。
曹芳听罢,又复沉吟。拭泪叹道:“忠言逆耳利于行,自古如此,朕从幼年登基,曹爽和司马懿争权,从那时起朕早就是傀儡而已。处境与汉献帝何异?夏侯将军说的,其实朕如何不明白,不敢想而已。罢了,如今请转告蜀主,我们目前都按他说的来,紧紧守住邺城,粮草由蜀军提供。只要他刘禅言而有信便好。”曹宇,夏侯霸听了,跪地接旨。
次日罗宪听了燕青回报,不由大喜。原来那罗宪大军用了高原胡马行军,果然迅捷。最后几日没了粮食,兵士们便以炒面和马奶充饥。只十五日便杀到壶关,守将史文恭毫无防备便被擒捉。上党官员也只得投降。罗宪就命夏侯霸守住壶关。供应邺城粮草和兵士。自己带大军去打晋阳。长安的刘禅和众臣僚、将士们听说宿敌曹魏肯归降,自然是欢喜连天,士气大振。
公元250年元月??蜀汉再兴十三年;东吴赤乌十三年。建业吴皇宫
吴主孙权自两宫之变后,立孙亮为太子,自己性情变得更加暴躁多疑。身体也每况愈下。得知诸葛恪配合蜀军连下上庸,洛阳,寿春本来也很欢喜。年底时得到消息,魏主曹芳已经暗中纳降蜀主刘禅。不由叹息道:“天下三分,如今只剩吴蜀和司马余党了。只是西蜀一家独大,如何是好?”正彷徨间,宫外忽起大风,江海涌涛,平地水深八尺。人报吴主先陵所种松柏,尽皆拔起,直飞到建业城南门外,倒坐于道上。孙权因此受惊病倒。自问不治,又召集太傅诸葛恽孙弘、太常滕胤、将军吕据以及侍中孙峻至榻前,嘱以后事。嘱讫而薨。在位二十四年,寿七十岁,后人有诗曰:
紫髯碧眼号英雄,能使臣僚肯尽忠。二十四年兴大业,龙盘虎踞在江东。
孙弘平时与诸葛恪不和,害怕以后受制于他,便封锁孙权去世的消息,想矫诏除掉他。不过此事被孙峻发觉并告诉了诸葛悖诸葛恪假意邀请孙弘一起讨论事情,在坐席之间把他杀了。然后发布孙权死讯,为之治丧。与群臣拥立孙亮为帝,大赦天下,改元建兴元年;谥孙权曰大皇帝,葬于蒋陵。
蜀国大使宗预遣人报入长安。刘禅接报,心中知道孙权比三国历史提前一年去世了。便把费祎、廖立、姜维等重要文武召来议事。费祎道:“如此,可一面遣使节去东吴致哀,一面试探诸葛恪意思。如今司马昭已经四面楚歌,正是吴蜀夹击剿灭的最好时机。”廖立笑道:“哪能棋都让你走了?那东吴向来是魏强联蜀,蜀强联魏。如今我汉军势不可当,诸葛恪必不安分。”姜维道:“吴若有动静,无非是上庸、函谷、永安这几路来袭击我军,我们早有防备也不来怕他。”
刘禅道:“不是怕他不怕他,而是吴蜀联盟维持的越久越好,无论如何先灭掉司马昭,若容他苟延残喘,只怕天下重回三国状态。”刘禅此言说罢,三人一齐点头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