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见状摇了摇头,暗暗地叹了句“迂腐不化”,决意再不与他纠缠“不拘”为何。
“先生可知李淑媛快要回南去了?”
“臣略有耳闻!”李先生虽然不解太后为何一个“回马枪”又“杀”至了李淑媛处,但知自己而今是应恪守“少说少错、不说不错”之礼,以免再闹出大滑稽之事!
“那先生可知陛下会遣出使节一同前往南朝,一为交换国书、二为奉贡、三为再议那家学馆之事?”
“臣不知!”李先生于此确实不知,然一听见“家学馆”三字,难得的竟有心痒难挠之感,差些就要欣喜若狂!
“陛下倒是严谨!这都定下人了,还不与说与人知晓!”太后笑道,“本宫今日难得违制一次,这里就说与先生知道--先生便是陛下定下的出使之人!”
“果真?”李先生又一次失仪驾前,抬起一双因为太过振奋险要垂泪的老眼就看向太后--但见那身着天青为底、宝蓝、玄黑交替的孔雀翎袍的华贵妇人不恶而严,满面和煦的笑容中又有赫斯之威......早不复当日晟王妃的碌碌和和模样。
“太后恕罪!臣是太过意外......”李先生急忙又垂下了头,浑身颤抖突起,只是不知是为喜悦,还是为了被太后威势所慑!
“唉!”太后叹了声高的,“本宫这说不拘也是说得累了!先生若‘恕罪’说得不累就还自便罢,本宫是不会应你的了!”
“本宫与先生说过,凡在此殿中说的话皆不会出去此殿,如今再添一句,本宫在此殿中说的,也都是真事,并不会有诳语......”太后顿了顿,故意去看李先生的神情,“方才曾提及那家学馆像是李先生的亲儿,如今有‘父子相见’之机,先生乐极失仪也是难怪!”
“不过本宫可不是要与先生商议这事!于此事上陛下自会下旨给李先生.......故以纵然太皇与本宫都不喜再兴‘家学馆’之举,也是要尊陛下旨意!”太后话锋一转,明明白白地告诉了李先生“不喜此事”,也是迷迷糊糊地指向了“不成最佳”之意。
“臣等陛下召唤!”李先生顺势下坡,即不说他听懂了太后之意,也不以“太后不宜干政”去驳。他不敢得罪太后是真,不削太后干涉朝堂大计更真--太后若为陛下娶后操心那是应当,然若是妄议妄断朝政的,那便置之不理就罢!
“如今来说要紧的事儿!”太后并不紧撵着家学馆之事不放,喝了口茶便想着“那事”要从何说起才是适宜。
“其实李先生不曾想错,本宫是想为陛下娶后,且皇后需得是南地之人!虽然自古联姻少有保得两国百年不战之和,然区区几年、十几年还是可望。而陛下正是需要这几年、十几年来重整河山哪!”
“太后的意思,李淑媛虽是与陛下换了国书。然她毕竟只是后宫夫人,武顺帝若要反悔也是顷刻之事,翻手之举,而今我朝又是断断不堪一战,故而和亲是为上上之策。”李先生复述了一遍太后之言,“敢问太后,臣可曾妄猜?”
“正是此理!先生可是赞同?”
“太后圣明!”李先生由衷地附和着,“然既如此,那良配之人为何又不是谢家女郎?臣在南地将近一载,纵观竖看皆是无有第二人再可得配陛下,又能与我朝有益。若谢家女郎不适怕是南地再无合宜之人......臣恳请太后解惑!”
“说起来都是读过万卷书的人,说起来都是知道‘以史为鉴’的人,怎地这般冥顽不灵且还不知道厉害?”太后假意嗔怒斥道,“按你们的话说,先生而今便是犯了‘之所以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之错!”。
“故以本宫是与先生说个明白。先生可要好生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