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在重提这件事的时候,有人问了盛长槐一句,他对盛紘现在是如何称呼,能怎么称呼,从盛长槐到汴京之后,称呼盛紘就改为叔父了,分家之后更是称呼为二叔。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是的,盛长槐过继给盛家去世的嫡长子,称呼生父为二叔,祠堂里面的牌位上,也是称呼盛老太太亲生儿子盛经为先考。
以盛长槐为例,民间皆是如此,官家当初是以太子的身份登基为帝,说起来,这册立储君的诏书还是盛长槐替先帝执笔写下的,那么和盛长槐一样,官家实际上已经是过继给了先帝,那么自然要称先帝为皇考。
虽然这件事只是在朝堂提了一下,官家和太后都没表态,暂时还没到一定要论个结果出来的时候,毕竟官家之前还没明显不愿意称呼先帝为皇考。
但谁都知道,这件事已经开始了,只等一个契机,这件事就会成为太后对付官家的一柄刀了,这个契机当然是官家的生父,被封为舒王的官家生父从年初开始,身体每况愈下,等到他寿终就寝的时候,官家如果不称呼舒王为皇考,那就相安无事,但若是称呼舒王为皇考,那就是不承认先帝为父,到时候,官家这个皇位到底是不是正统,那就有的说了。
官家和太后虽然还没有在朝堂上彻底闹翻,但谁都知道,这个节骨眼重提此事,就是太后和官家争锋的开始,大宋朝堂百官,站队的时候开始了。
在这个节骨眼,被韩章韩大相公门下刻意提出来的盛家,做事当然要注意了,因此盛紘才会出尔反尔,驳回王大娘子想要女儿在侯府出阁的建议,免的被人抓住把柄。
王大娘子虽然不满,但也只能这样的,但好在盛长槐这边,给出了另外一个建议,还是张大娘子提出来的,张大娘子出嫁的时候,太后和皇后都赏赐了不少的饰品,大多都是皇家才能佩戴的。
大宋倒不像是后世清朝,皇家御赐的东西全都要供起来,赐给臣子的东西,尤其是首饰啥的,其实是可以转赠给家中亲近的女卷,她们佩戴的时候也不算违制,盛家的五姑娘出嫁,头上有几件御赐的首饰,那也能彰显身份不是。
祝家是个小家族,本来就没见过世面,王大娘子这番做派,倒像是抛媚眼给瞎子看,白费力了,祝家的人,不管事下聘,还是迎亲,对盛家的态度那是十分的恭谨,也不能说是巴结,但确实姿态放的很低。
这其实也正常,祝家其余人,和祝祯关系最近的,也都是三代之外的,没有什么正经长辈,别说盛家,就是普通老百姓家的孩子,人家盛家才是祝祯祝元直的岳丈之家,比他们和祝祯之间的关系亲近多了,祝祯是祝家未来的希望,那么面对祝元直的岳丈之家,祝家人也知道摆正自己的身份,乡下人虽然没见过世面,但人情这块可是懂的太多了,更不用说盛家还是应天府有名乡党,不用什么侯爵妹妹做噱头,祝家人觉得自家族侄能攀上同乡这个大家族,只有欢喜,哪有其他想法,在怎么说,他们将来出门,也能说是和盛家联姻的家族了。
不过呢,祝家人不在意,却引起了旁人的不满,那自然是王大娘子的嫡亲姐姐,嫁到康家的康姨妈了,眼里的嫉妒怎么都遮掩不住。
“你可得和如儿说一句,外甥女婿将来发达了,可千万不能忘了我这个姨母。”
王大娘子没听出来自家姐姐的言不由衷,满口说什么都是自家亲戚,互相帮衬也是应该的,脸上得意之色都快要溢出来了,还有眼角撇了一眼自家嫂嫂,那自然是王家的大娘子了,心中暗自得意。
“哼,现在后悔了吧,我们家如儿嫁的姑爷,比你们那儿子不知道要好多事倍。”
王大娘子这时候倒是忘记了,谁当初知道王家选了自家姐姐的女儿气的摔了好几个茶杯那件事了。她却没有发现的是,自家嫂嫂,王家的管家娘子,这时候心里全都是怨恨。
怨恨的对象倒不是王大娘子,而是王大娘子的亲生母亲,王太夫人,说起来,王舅母是非常不愿意自家儿子娶康家的女儿为妻的,但是架不住家里真正拿事的是王家舅父,又是一个愚孝的,事事听从王太夫人,而王太夫人又是和耳根子软的,心里头又偏心从小养大的大女儿,一力做主给嫡长孙娶了康姨母的女儿。
王舅母这时候心里的怨恨,不光是因为盛家这门亲事比康家好太多,更多是对儿媳妇的不满,说起康姨母这个女儿,脾气秉性样样都像极了康姨母,对王舅母也不尊敬,但架不住家里有个处处维护她的外祖母,王舅母不光摆不起婆母的款,还屡屡被儿媳妇在王太夫人耳旁添油加醋的告状,没给儿媳妇立规矩,反倒是被王太夫人立了几次规矩。
看着盛长柏背着盛如兰出嫁的背影,王舅母心里别扭极了,本来她是不愿意来的,但架不住王大娘子三番五次的邀请,又想着出来清净一天,谁知道王太夫人没来,却看到了自己心中最不喜欢的康娘子,早知道自己这个大姑子加亲家母也来,说什么她也不会过来的。
首发最新。